
國家的讨伐或聲讨。 唐 李白 《送白利從金吾董将軍西征》詩:“ 西羌 延國讨, 白起 佐軍威。” 明 陳子龍 《名教勵世首務論》:“偷生之臣,罪尤深重,若不大彰國讨,稍引嚴條,則為君者何其苦?為臣者何其樂?”
“國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國讨”指國家發起的讨伐或聲讨行為,通常用于描述國家層面針對叛亂、外敵或重大罪行的軍事或道義譴責行動。例如: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在涉及戰争、平叛或政治批判時使用,體現國家權威對内外威脅的回應。例如:
現代漢語中“國讨”已較少使用,更多被“國家聲讨”“軍事征伐”等短語替代,但仍可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見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國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國”和“讨”兩個字組成。其中,“國”指的是一個具有統一政權、獨立主權、一定領土的國家;“讨”指的是對敵人的武裝行動或戰争。因此,“國讨”可以理解為全國範圍内的武裝讨伐或反擊。
根據部首檢字法,我們可以知道“國”的部首是“囗”,表示圍繞;“讨”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語言、言論有關的事物。按照五筆輸入法的計數方式,我們可以得知“國”的筆畫數是8畫,“讨”的筆畫數是6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國讨》的古代寫法中,“國”字可能會寫作“國”,“讨”字可能會寫作“討”。此外,在繁體字中,“國”字的寫法為“國”,“讨”字的寫法為“討”。
以下是一些使用“國讨”這個詞的例句:
1. 民衆紛紛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投身國讨行動。
2. 為了捍衛國家的安全,政府決定發起國讨行動。
以下是一些與“國讨”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國家、國家安全、讨伐、讨敵、國家保衛戰。
近義詞:國讨的近義詞可以考慮為“國讨戰争”、“國家反擊”。
反義詞:與“國讨”相對的反義詞可以考慮為“國防”或“國家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