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讨的意思、國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讨的解釋

國家的讨伐或聲讨。 唐 李白 《送白利從金吾董将軍西征》詩:“ 西羌 延國讨, 白起 佐軍威。” 明 陳子龍 《名教勵世首務論》:“偷生之臣,罪尤深重,若不大彰國讨,稍引嚴條,則為君者何其苦?為臣者何其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國"指國家或政權主體,"讨"本義為聲罪緻罰(《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征伐、譴責。二字組合後,在《漢語大辭典》中定義為"國家發動的正義征伐",特指古代君主對叛亂諸侯或外族侵略者的軍事行動。該詞常見于先秦典籍,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其中"戎"即包含國讨之義。

二、詞義演變

  1. 古典語境:指代周天子對諸侯的懲戒性戰争,具有維護禮制的政治意義(參考《禮記·王制》)
  2. 封建時期:擴展為中央政權對地方割據勢力的軍事鎮壓,如《資治通鑒》記載唐憲宗對藩鎮的"國讨"政策
  3. 現代轉義:在當代文學中偶見其比喻用法,形容舉國上下對重大社會問題的集體聲讨

三、語用特征 該詞多出現于史書、政論等正式文體,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王師""天讨",反義詞為"私征"。需要注意與"國難""國殇"等情感色彩詞彙的語境區分。

(主要參考《漢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修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國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國讨”指國家發起的讨伐或聲讨行為,通常用于描述國家層面針對叛亂、外敵或重大罪行的軍事或道義譴責行動。例如:

2.詞義分解

3.曆史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在涉及戰争、平叛或政治批判時使用,體現國家權威對内外威脅的回應。例如:

4.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國讨”已較少使用,更多被“國家聲讨”“軍事征伐”等短語替代,但仍可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見到。

5.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八部拔海白日不古不今步辇不一而足餐事出征叢殘道舍逗引恩敬廢居分愛杆棘躬行合甲後山斝耳尖叉茳芏儉省矯失接待嶻然借筯舉薦颶母雷火車黎豆卵細胞鸾鞾綸至羅傘馬王沒味米蘭牧所奶粉欠勤清激取代驅染如臯雉三黜商務辦事處視微知著實心眼兒試業說樂肆劫天菩薩通參通遠佗心通突戰挽歌葦笥弦樂小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