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寶石的一種。 明 曹昭 《格古要論·珍寶·蠟子》:“蠟子,出 南蕃 、 西蕃 ,性堅,有紅蠟、紫蠟,亦有酒色者,俱明瑩。”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今世之所寶者,有貓兒眼、祖母緑、颠不剌、蜜臘、金鴉鶻石、蠟子等類,然皆鑲嵌首飾之用。”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寶石》。
(2).亦稱“ 蠟種 ”。白蠟蟲産卵時所作之巢。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一·蟲白蠟》:“其蟲嫰時白色,作蠟。及老則赤黑色,乃結苞於樹枝……蓋蟲将遺卵作房,正如雀甕、螵蛸之類爾。俗呼為蠟種,亦曰蠟子。”
“蠟子”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定義與特征
蠟子指一種寶石,主要産自古代南蕃、西蕃地區(今東南亞及南亞一帶)。其質地堅硬,顔色多樣,包括紅色、紫色或類似酒色的透明或半透明品種,具有光澤瑩潤的特點。
曆史記載
明代文獻《格古要論·珍寶·蠟子》和《五雜俎·物部四》均提到蠟子作為鑲嵌首飾的珍貴材料,常與貓眼石、祖母綠等并列。
白蠟蟲的産卵巢
蠟子又稱“蠟種”,是白蠟蟲産卵時形成的巢狀結構。白蠟蟲幼蟲階段分泌白色蠟質,成熟後變為赤黑色,并在樹枝上結苞形成蠟子,用于保護蟲卵。
用途與記載
明代《本草綱目·蟲一·蟲白蠟》記載,此類蠟質可提取蟲白蠟,古代常用于防水、照明(制蠟燭)等用途。
蠟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于照明或塗抹的一種固體物質。通常指的是用來制造蠟燭、蠟狀物品或者作為一種保護表面的材料。
蠟字由"蟲"和"樂"兩個部首組成。它一共有12個筆畫。
蠟子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蠟燭制作中。它由蜂蠟制成,通過熔化、澆鑄或者浸漬等工藝制作出來。後來,蠟字逐漸擴展引申出了更廣泛的意義。
蠟字的繁體形式為「蠟」,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蠟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蠟字的形式為「蠟」。古代的字體風格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
1. 她點燃了一根蠟燭,房間裡瞬間亮了起來。
2. 這種蠟子可以用來潤滑電動工具的零件。
1. 蠟燭:用蠟制成的照明用具。
2. 蠟狀:形狀像蠟的。
3. 蠟燭台:用來放置蠟燭的器具。
蜜燭、燭脂、燭台
鮮花、陽光、電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