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儆戒;交相儆戒。《國語·楚語上》:“左史 倚相 曰,唯子老耄,故欲見以交儆子。”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宋史一》:“彼乃君臣交儆之詞,此則專責臣下。”
“交儆”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由“交”(相互)和“儆”(警戒)組合而成,意為相互儆戒、彼此提醒。核心内涵是通過雙向的警示機制預防過失,常見于描述君臣、同僚或上下級之間的監督關系,如《國語》記載的“君臣交儆”。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文史研究或特定書面表達,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其精神可類比現代管理學的“相互監督機制”或“雙向反饋制度”。
注:如需查看更多典籍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滬江詞典和查字典的完整釋義。
交儆(jiāo j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亠”和“手”。它的拆分部首是“人口手”。筆畫順序為亠一丨一丨一丨丨一,共計10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與社會秩序、法律等相關的語境中使用。在古代,交儆一詞多用于描述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和威懾,具有警戒和警示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交儆的寫法為“交儆”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交字的上方添加了“交”字旁的辶,強調行進和相互交流的意義,儆字則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交儆一詞在古代的寫法為“交儆”,整體結構相對繁瑣一些。其中,交字下面有一個兒字旁,儆字則由兩個手字旁組成,形狀更接近現代手寫字。
以下是一些關于交儆的例句: 1.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警察必須積極采取措施進行交儆。 2. 在法治社會中,交儆是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必然結果。 3. 法律的交儆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與交儆相關的組詞有:交通、儆告。其中,交通一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往來,而儆告一詞則指通過警告和警示來提醒和威懾。
與交儆近義詞相似的詞語有:警告、威懾。這些詞語都強調通過懲罰和警戒來維護社會秩序和法律尊嚴。
相反義詞于交儆相反的意義,即沒有懲罰和威懾的狀态,例如:寬容、寬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