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東晉 南朝 時從北方流居 江 南的民戶。《宋書·王康傳》:“ 康 與 長安 徙民 張旰丑 劉雲 等唱集義徒,得百許人,驅率邑郭僑戶七百餘家,共保 金鏞城 ,為守戰之備。”參見“ 僑人 ”。
“僑戶”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需結合不同曆史背景和語境理解:
基本定義
指東晉南朝時期(公元317—589年)從北方遷徙至江南地區的移民家庭。這些移民因戰亂或政權更疊被迫南遷,形成特殊戶籍群體。
曆史背景
據《宋書·王康傳》記載,北方移民曾組織“僑戶七百餘家,共保金鏞城”,說明這類群體在軍事防禦中發揮過作用。當時政府為安置僑戶,設立“僑州郡縣”制度,給予一定賦稅優待。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居住在國外的中國人家庭”,強調海外身份。但這種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為罕見,可能與古代詞義的引申或誤用有關。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曆史典籍中的定義。
僑戶是指在國外定居的中國公民,也可以指在國内其他地區定居的外地人或外國人。僑戶也可以稱為“僑民”。
僑戶的部首是“人”,總共有8畫。
《僑戶》一詞的源自于古代漢字,古時候的漢字寫作“僑戶”,表示在外地定居或外國定居的人。
僑戶的繁體寫法為「僑戶」。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僑戶」中的「僑」表示外國或外地,「戶」表示家庭或住所,合起來表示在外地定居的人。
1. 這個國家的僑戶們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 他們定居在國外已經多年,如今成為了當地的僑民。
- 僑胞 - 僑民 - 僑鄉 - 僑居 - 僑資 - 僑界
僑民、外僑、海外華人
本土居民、土著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