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櫜鞬的意思、櫜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櫜鞬的解釋

藏箭和弓的器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文公 ﹞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 晉國 。 晉 楚 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楊伯峻 注:“櫜,音高,盛箭矢之器,鞬,音犍,盛弓之物。” 唐 康骈 《劇談錄·裴度》:“ 樂和 李僕射 方為 華州 刺史,戎服櫜鞬迎於道左。” 清 王士正 《秦中凱歌》之四:“大将櫜鞬迎道左,萬人鼓吹入 平涼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獻忠 走進屋去,按照谒見長官的隆重禮儀的規定,換上全副盔甲,背上櫜鞬,挂上寶刀,氣宇軒昂地大踏步走了出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櫜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盛放弓箭的器具,屬于軍事或禮儀場景中的器物。具體解釋如下:

  1. 字義拆解

    • 櫜(gāo):原指古代裝箭的袋子,即“箭囊”。《詩經》等文獻中已有“櫜弓”的用法,意為将弓收入袋中。
    • 鞬(jiàn):本義是盛弓箭的容器,後也指馬鞍或馬上盛兵器的器具。如《說文解字》載:“鞬,所以戢弓矢。”
  2. 合稱含義
    “櫜鞬”連用時,通常指弓箭袋的組合,即裝弓的“櫜”與裝箭的“鞬”合稱,代表整套攜帶弓箭的裝備。古代戰争中,士兵需隨身攜帶櫜鞬以備用。

  3. 引申與象征
    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櫜鞬”常被用來象征軍事行動或武備狀态。例如唐代白居易《贈射者》詩中“櫜鞬幹戈異時姓”,即以櫜鞬代指兵器,暗示戰事更疊。

  4. 使用場景

    • 軍事場合:士兵出征時攜帶櫜鞬,如《左傳》記載“右屬櫜鞬”描述戰備狀态。
    • 禮儀場合:作為儀仗器具,用于彰顯武力或禮儀規範。

由于該詞較為生僻,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更詳盡的考據,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櫜鞬的意思

《櫜鞬》是一個形容詞,意指“勇猛、強壯”。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或物體的特征或狀态,通常用于褒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櫜鞬的部首是木(mù),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櫜鞬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詁》中,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很少使用的詞彙。

繁體

櫜鞬的繁體字為檺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櫜鞬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是由櫜和鞬兩個字組合而成。

例句

1. 他是一位櫜鞬的戰士,從不畏懼任何困難。

2. 這艘船經曆了激流和暴風雨的考驗,展示了它櫜鞬的品質。

組詞

櫜鞬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近義詞

勇猛、強悍、英勇

反義詞

軟弱、懦弱、膽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