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箭和弓的器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文公 ﹞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 晉國 。 晉 楚 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楊伯峻 注:“櫜,音高,盛箭矢之器,鞬,音犍,盛弓之物。” 唐 康骈 《劇談錄·裴度》:“ 樂和 李僕射 方為 華州 刺史,戎服櫜鞬迎於道左。” 清 王士正 《秦中凱歌》之四:“大将櫜鞬迎道左,萬人鼓吹入 平涼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獻忠 走進屋去,按照谒見長官的隆重禮儀的規定,換上全副盔甲,背上櫜鞬,挂上寶刀,氣宇軒昂地大踏步走了出來。”
櫜鞬(gāo jiān)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專指盛放弓箭的器具,常見于軍事及禮儀場景。以下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其含義與來源:
弓箭容器
“櫜”指藏箭的袋囊,“鞬”指盛弓的皮套,合稱代指整套弓箭收納裝備。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晉文公)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此處的“櫜鞬”即指隨身攜帶的弓矢裝備,象征戰備狀态。
軍事象征
古代文獻中常以“櫜鞬”代指兵器或武備,如《後漢書》提及官員“負櫜鞬以朝”,意為攜帶武器入朝,引申為武将身份。
形聲字,從“槀”(木箱)得形,本義為收納箭矢的袋子。《說文解字》釋:“櫜,車上大橐”,強調其用于車載箭具的功能。
形聲字,從“革”(皮革),本義為弓袋。《詩經·小雅·彤弓》毛傳注:“鞬,弓衣也”,說明其以皮革制成的特性。
二字複合後,櫜鞬構成并列結構,完整涵蓋弓與箭的貯藏器具。
晉文公流亡時以“右屬櫜鞬”明志,後世成為守信重諾的典故(《左傳正義》孔穎達疏)。
《禮記·樂記》載:“車甲釁而藏之府庫,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鄭玄注:“建櫜,言閉藏兵甲也”,反映戰後收納兵器的禮制。
唐代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錫以櫜鞬,翟衮赤舄”,以“櫜鞬”代指朝廷賞賜的武備,彰顯權威。
“櫜鞬”釋義為“藏箭和弓的器具”,并列引《左傳》《後漢書》書證。
強調其軍事屬性,釋為“盛弓箭的袋子,泛指武器裝備”。
參考資料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華書局點校本(需訂閱訪問)。
: 《後漢書·輿服志》,國學導航。
: 許慎《說文解字》卷六,漢典(字形解析)。
: 《毛詩正義》卷十,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鄭玄注《禮記正義》卷三十八,國學網。
: 《柳宗元集》卷一,古詩文網。
: 《漢語大詞典》第4冊,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23頁。
: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487頁。
“櫜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盛放弓箭的器具,屬于軍事或禮儀場景中的器物。具體解釋如下:
字義拆解
合稱含義
“櫜鞬”連用時,通常指弓箭袋的組合,即裝弓的“櫜”與裝箭的“鞬”合稱,代表整套攜帶弓箭的裝備。古代戰争中,士兵需隨身攜帶櫜鞬以備用。
引申與象征
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櫜鞬”常被用來象征軍事行動或武備狀态。例如唐代白居易《贈射者》詩中“櫜鞬幹戈異時姓”,即以櫜鞬代指兵器,暗示戰事更疊。
使用場景
由于該詞較為生僻,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更詳盡的考據,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工具書。
安諧白符寶靈焙炙辨日冰雕豳鑰補濟不自聊彩戰賜無畏蹙沓紞然電鏟定科頓擾阿世非道飛來剪憤媿副食店夫田公共廁所講手谏獵書緘鎖佳政急吼吼即刻井井眷恨駿猷開霁昆吾鋒老仙長鍊形門孫南箕北鬥攀柏起床惬意清風朗月寝廬窮瘠氣吞宇宙泉水趣會取裝人心難測僧伽胝試穿虱心手闆支頤手條子嵩華停私王喬屦吳趙相直憸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