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非道的意思、非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非道的解釋

(1).不合道義;不正當的手段。《書·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 孔 傳:“人以言咈違汝心,必以道義,求其意,勿拒逆之;遜,順也。言順汝心,必以非道察之,勿以自臧。” 宋 儲泳 《祛疑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惟達理者不受非道之欺。”

(2).不恰當;不適宜。《韓非子·奸劫弑臣》:“處非道之位,被衆口之譖,溺於當世之言,而欲當嚴天子而求安,幾不亦難哉!”

(3).非常事故,變故。《太平廣記》卷一一五引 唐 戴孚 《廣異記·王乙》:“洎夜秉燭,其從悉已大酣,乙慮有非道,默坐念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非道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倫理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不符合道德準則或自然規律的行為、道理。《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不正當的途徑;違背仁義的行為”,例如《孟子·離婁上》中“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中的“非道”即強調對正道的背離。

  2. 詞源與演變

    “非”表否定,“道”原指法則或真理,先秦典籍中已出現該詞。例如《論語·顔淵》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含對“非道”行為的批判。漢代後,“非道”逐漸固定為對倫理越界的概括。

  3. 用法分類

    • 名詞性:指具體的錯誤原則或手段,如“行非道以幹譽”(《資治通鑒》)。
    • 形容詞性:修飾違背常理的事物,如“非道之術”(《莊子·漁父》)。
  4. 近義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不義”“邪道”,反義詞則為“正道”“仁義”。例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非道”與“暴虐”列為近義關系,體現其負面倫理色彩。

  5. 文化内涵

    儒家強調“非道”與“王道”的對立,道家則從自然法則角度批判“非道”,如《道德經》中“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這一概念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對善惡的評判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非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不合道義;不正當的手段
    指違背道德準則或正義的行為方式,常用于批評不符合倫理規範的做法。例如:“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祛疑說》)。

  2. 不恰當;不適宜
    表示言行或事物不符合情境或标準。例如《韓非子》中提到“處非道之位”,指所處位置不當。

  3. 非常事故,變故
    較為少見的用法,指突發或意外的事件,如唐代《廣異記》中“乙慮有非道”。


二、古籍引用與例句


三、現代用法

作為成語時,多形容行為不端或違背規則,如“非道之人”指不守道義者。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日文同形詞“非道(ひどう)”混淆,後者特指殘暴行為。

若有更多古籍或現代用例需求,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語文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罷短百試孱嫠撐摐車輗崇玄館匆猝叢萃電樞荰蘅翻出烽橹服舍附影附聲高消費鈎心寡偶谷口國學鍋煙子骨髓蒿然患肆家牒煎督蒹葭伊人兼通較雠假言直言推理靜泰九春卷領垂衣喟爾睽疑遼逈騾馬會夢境明試骈複普進乾篾片親嫡清陰祇樹園三走山蚓神聖矢辭時趨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抒心鞉牢體敵通覽讬巧溫情蜜意文藝家物魅無絃琴席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