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王裒 父為 司馬昭 所殺, 裒 築廬墓側,早晚在墓前拜跪,攀着柏樹悲號,眼淚着樹,樹為之枯。事見《晉書·孝友傳·王裒》。後以“攀柏”為悼念亡親的典故。 唐 楊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 吳遠 由其得銘, 王裒 以之攀柏。” 清 楊潮觀 《寇萊公思親罷宴》:“受親恩,親已亡,故園攀柏真堪愴。”
“攀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來源如下:
“攀柏”源自《晉書·孝友傳·王裒》的記載。晉代王裒因父親被司馬昭殺害,在墓旁築廬守孝,每日攀着柏樹痛哭哀號,淚水浸染樹幹導緻柏樹枯萎。後世以此作為悼念亡親的典故。
該詞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深切哀思。例如唐代楊炯、清代楊潮觀的詩文均引用此典,強化了其作為孝道與悼念符號的文化意義。
有少數資料(如)将“攀柏”解釋為“攀登松柏樹”,比喻向德高望重者學習。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權威文獻,可能與原典存在混淆或引申,需謹慎參考。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悼念亡親”,具有明确曆史典故支撐。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查閱《晉書》或相關文學注解。
攀柏(pān bǎ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攀”和“柏”兩個字組成。
攀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8個筆畫;柏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個筆畫。
攀柏一詞來源于《詩經·大雅·魯頌》中的一首詩:“攀其枝葉,築其室家。”意為攀爬柏樹枝葉,築造自己的家園。後來用來形容勤奮努力,追求成功的意志。
在繁體字中,攀柏的寫法為「攀柏」。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攀字的古時寫法為「攀」,柏字的古時寫法為「檗」。這些古字形更加複雜,隨着時間的發展逐漸演化為現代的字形。
1. 他攀柏奮進,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 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少困難,我們都要努力攀柏,不斷進取。
攀登、攀談、攀比、攀枝花、攀長、攀附。
攀登、登山、爬升。
下降、退步、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