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緘鏁 ”。封閉關鎖。 唐 張讀 《宣室志》卷六:“觀殿有石函,長三尺餘,其上鏨出鳥獸花卉,文理纖妙,隣於鬼工,而緘鏁極固,泯然無毫縷之隙。”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 鄭傪 ﹞每朝炊報熟,即納於庫,逐時量給,緘鏁嚴密。”《宋史·外國傳六·高昌》:“有 敕書樓 ,藏 唐太宗 、 明皇 禦劄詔敕,緘鎖甚謹。”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楊戩二怪》:“ 戩 新作書室,壯麗特甚,設一榻其中,外施緘鏁,他人皆不得至。”
“緘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緘鎖”既指具體的封閉動作,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文學描述中。
緘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緊密地鎖住,并且不讓外人知道或者接觸。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缶 (fǒu) 和金 (jīn),共有12個筆畫。緘鎖最早來源于古代的有關蓋印和封存文書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緘鎖的寫法為「緘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的演變。根據研究,緘鎖在古代的寫法為「緘鎖」或者「繭鎖」。這些寫法都包含了相同的意思,并且由于書寫風格和時代的變遷,寫法逐漸演化成現代的「緘鎖」。
以下是關于緘鎖的一些例句:
1. 他将秘密緘鎖在心底,不願與人分享。
2. 這封信被緘鎖了起來,沒有人能打開。
3. 整個城市被緘鎖在嚴密的封鎖中,以防止疾病的傳播。
與緘鎖相關的組詞有:
1.緘默:意思是保持沉默,不說話。
2. 密緘:表示着保密文件的封存或者包裝。
3. 緘口:意為閉上嘴巴,保守秘密。
與緘鎖相近的詞語有:
1. 封閉:表示關閉或者封住,與緘鎖含義相似。
2. 封印:意思是用印章或者其他方式緊密封存,以使其不可打開。
3. 囚禁:指把人關在牢房或者其他地方,使他們無法自由。
與緘鎖相反的詞彙有:
1. 解鎖:表示打開鎖或者解除封印。
2. 開放:指允許進入或者接觸,與緘鎖的意思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