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鎖的意思、緘鎖的詳細解釋
緘鎖的解釋
亦作“ 緘鏁 ”。封閉關鎖。 唐 張讀 《宣室志》卷六:“觀殿有石函,長三尺餘,其上鏨出鳥獸花卉,文理纖妙,隣於鬼工,而緘鏁極固,泯然無毫縷之隙。”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 鄭傪 ﹞每朝炊報熟,即納於庫,逐時量給,緘鏁嚴密。”《宋史·外國傳六·高昌》:“有 敕書樓 ,藏 唐太宗 、 明皇 禦劄詔敕,緘鎖甚謹。”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楊戩二怪》:“ 戩 新作書室,壯麗特甚,設一榻其中,外施緘鏁,他人皆不得至。”
詞語分解
- 緘的解釋 緘 (緘) ā 捆東西的繩索。 書信:緘素。緘紮。 封,閉:緘口。緘制(封鎖)。緘封。緘密。緘默。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鎖的解釋 鎖 (鎖) ǒ 加在門、箱子、抽屜等物體上的封緘器,要用專用的鑰匙才能打開:門鎖。密碼鎖。鎖鑰。 用鎖關住:把門鎖上。 鍊子:鎖鍊。枷鎖。 幽閉:經濟封鎖。 緊皺眉:愁眉雙鎖。 一種縫紉方法,使衣料的
專業解析
“緘鎖”是一個漢語詞彙,由“緘”和“鎖”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以從字義和構詞法角度進行解析:
-
字義解析:
- 緘 (jiān): 本義指捆紮器物的繩索,引申為封閉、封口。常用于指信件封口(如“緘口不言”、“信封緘口”),也泛指封閉、封存的動作或狀态。
- 鎖 (suǒ): 本義指安在門、箱、抽屜等開合處,使人不能隨意打開的器具,即鎖具。引申為用鎖關住、封閉(如“鎖門”、“鎖抽屜”),也比喻束縛、禁锢(如“精神枷鎖”)。
-
構詞法與詞義:
- “緘鎖”是一個并列式複合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單字“緘”和“鎖”并列組合而成。
- 其核心含義是雙重封閉、嚴密關鎖。它強調的是一種非常牢固、嚴密的封閉或禁锢狀态,比單用“緘”或“鎖”的程度更深。
- 具體含義可理解為:
- 封存、關鎖: 指将物品嚴密地封存起來或關鎖起來,使其無法被輕易打開或接觸。例如:“将機密文件緘鎖于保險櫃中。”
- 禁锢、束縛: 引申指對人的思想、言論、行動等進行嚴厲的限制或禁锢。例如:“舊禮教将人們的思想緘鎖在牢籠之中。” (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相對少見,更常用“禁锢”、“束縛”等詞)。
-
現代使用情況:
- “緘鎖”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且使用頻率較低。在日常口語和大部分書面表達中,人們更傾向于使用更常見的詞語,如:
- 封閉、封存、密封
- 關鎖、鎖閉、封鎖
- 禁锢、束縛、限制
- 它偶爾出現在文學作品或需要強調極其嚴密封閉狀态的特定語境中。
“緘鎖”意指嚴密地封閉、關鎖或禁锢。它由表示封閉的“緘”和表示關鎖的“鎖”并列構成,強調一種雙重、牢固的封閉狀态。雖然其本義指物理上的封存關鎖,也可引申指精神上的禁锢束縛,但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書面語詞彙。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緘”和“鎖”單字的解釋及複合詞構詞法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緘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jiān suǒ(注音:ㄐㄧㄢ ㄙㄨㄛˇ)
- 詞義:指“封閉關鎖”,即通過物理或象征性手段嚴密封閉某物。該詞亦寫作“緘鏁”。
文獻用例
- 唐代典籍:唐代張讀《宣室志》記載,某觀殿中的石函“緘鏁極固,泯然無毫縷之隙”,形容其封閉嚴密,毫無縫隙。
- 宋代記載:《宋史·外國傳》提到高昌國的敕書樓藏有唐代帝王诏書,“緘鎖甚謹”,強調對重要文書的保護。
- 宋代筆記:洪邁《夷堅乙志》描述楊戬的書室“外施緘鏁,他人皆不得至”,突顯私密空間的封閉性。
引申意義
- 象征性封閉:可引申為對信息、情感的保密或隱藏,如“心思緘鎖”表示不輕易表露内心。
- 嚴密管理: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記載鄭傪管理糧庫時“緘鏁嚴密”,體現對物資的嚴格管控。
使用場景
- 實物封閉:如古籍、文物、重要場所的封閉保護。
- 抽象概念:形容保密行為或内斂性格,例如“緘鎖秘密”“緘鎖心扉”。
“緘鎖”既指具體的封閉動作,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文學描述中。
别人正在浏覽...
傲很白闆頒禽被參徧愛鞭牛惼心邊帳藨蓘財費察理纏約承破辭愆點唇肚束三條篾方直奉币風條馥芬功德無量公共休假日勾股故林害漸鴻陸候車室懷身儉确矯捷赍帶絶崄軍将儁桀愧窘餽挽龍度天門謬以千裡逆天無道盼遇七十二沽入銜生剝適稱石砮帥伏漱齧騰英同衾同聲一辭偷營劫寨土鴨委伏唯利是視微眇五筆橋五日京兆消靡蟹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