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箭和弓的器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 。 晋 楚 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杨伯峻 注:“櫜,音高,盛箭矢之器,鞬,音犍,盛弓之物。” 唐 康骈 《剧谈录·裴度》:“ 乐和 李僕射 方为 华州 刺史,戎服櫜鞬迎於道左。” 清 王士正 《秦中凯歌》之四:“大将櫜鞬迎道左,万人鼓吹入 平凉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献忠 走进屋去,按照谒见长官的隆重礼仪的规定,换上全副盔甲,背上櫜鞬,挂上宝刀,气宇轩昂地大踏步走了出来。”
櫜鞬(gāo jiān)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专指盛放弓箭的器具,常见于军事及礼仪场景。以下从词典角度分项解析其含义与来源:
弓箭容器
“櫜”指藏箭的袋囊,“鞬”指盛弓的皮套,合称代指整套弓箭收纳装备。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文公)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此处的“櫜鞬”即指随身携带的弓矢装备,象征战备状态。
军事象征
古代文献中常以“櫜鞬”代指兵器或武备,如《后汉书》提及官员“负櫜鞬以朝”,意为携带武器入朝,引申为武将身份。
形声字,从“槀”(木箱)得形,本义为收纳箭矢的袋子。《说文解字》释:“櫜,车上大橐”,强调其用于车载箭具的功能。
形声字,从“革”(皮革),本义为弓袋。《诗经·小雅·彤弓》毛传注:“鞬,弓衣也”,说明其以皮革制成的特性。
二字复合后,櫜鞬构成并列结构,完整涵盖弓与箭的贮藏器具。
晋文公流亡时以“右属櫜鞬”明志,后世成为守信重诺的典故(《左传正义》孔颖达疏)。
《礼记·乐记》载:“车甲衅而藏之府库,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郑玄注:“建櫜,言闭藏兵甲也”,反映战后收纳兵器的礼制。
唐代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锡以櫜鞬,翟衮赤舄”,以“櫜鞬”代指朝廷赏赐的武备,彰显权威。
“櫜鞬”释义为“藏箭和弓的器具”,并列引《左传》《后汉书》书证。
强调其军事属性,释为“盛弓箭的袋子,泛指武器装备”。
参考资料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华书局点校本(需订阅访问)。
: 《后汉书·舆服志》,国学导航。
: 许慎《说文解字》卷六,汉典(字形解析)。
: 《毛诗正义》卷十,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郑玄注《礼记正义》卷三十八,国学网。
: 《柳宗元集》卷一,古诗文网。
: 《汉语大词典》第4册,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23页。
: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第487页。
“櫜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盛放弓箭的器具,属于军事或礼仪场景中的器物。具体解释如下:
字义拆解
合称含义
“櫜鞬”连用时,通常指弓箭袋的组合,即装弓的“櫜”与装箭的“鞬”合称,代表整套携带弓箭的装备。古代战争中,士兵需随身携带櫜鞬以备用。
引申与象征
在文学或历史文献中,“櫜鞬”常被用来象征军事行动或武备状态。例如唐代白居易《赠射者》诗中“櫜鞬干戈异时姓”,即以櫜鞬代指兵器,暗示战事更迭。
使用场景
由于该词较为生僻,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出现在古籍、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如需更详尽的考据,建议查阅《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工具书。
百箭摽采鞞扇舞逋谪部咨才望高雅朝散雠隟疮疡初场出探黨代表道牙的切惰性发肤反气反铅反棹幅陨跟屁精亨路怀珠抱玉滑落糨糊计斗负才街檐紧急掘藏来鸿去燕览闻辩见两情缱绻领养赁银栗罅纶綍冒颜苶然平心持正浅浮倾觞清玄邛莱奇辟七夕人丛人荒马乱日崩撋就石孔逝流失身宿仇桃三李四同伦歪行货为薪渥眷夏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