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憤恨慚愧。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韓彥古》:“ 仁甫 雖憤媿不平,而亦幸蒙其成,竟用以進。”
“憤媿”(fèn guì)是一個由“憤”和“媿”組合而成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同時包含憤怒與羞愧的複雜情緒,并帶有對自身行為的遺憾和自責。這種情感通常因個人意識到錯誤或過失而産生,促使反思與懊悔。
詳細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自身言行導緻負面後果後的心理狀态。例如:
補充說明
“媿”是“愧”的異體字,現代多用“憤愧”寫法,但含義相同。該成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書面表達中。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結合語境,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确認。
憤媿指的是因為某種不滿或積郁的情緒而感到憤懑或悲憤。這個詞常用于表達對不公正或不合理現象的強烈不滿。
憤媿的部首是心字旁,部首拼音是"心",筆畫數為13。
憤媿是由"憤"和"媿"兩個字組成。"憤"表示激憤或憤怒的情感,"媿"表示失望或沮喪的情感。兩個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了憤媿這個詞。
憤媿的繁體字為憤媿。
根據古代漢字字典,憤媿的古時候寫法為憤懏。
1. 我對他的不誠實行為感到憤媿。
2. 他因為社會不公而憤媿不已。
憤怒、憤懑、憤恨
悲憤、不滿、震怒
滿足、欣慰、寬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