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縛喝國》:“ 如來 以僧伽胝方疊布下,次下鬱多羅僧,次僧卻崎。”自注:“舊曰僧伽梨,訛也。”詳“ 僧伽梨 ”。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僧伽胝”是佛教術語,指僧人穿的一種大衣,屬于比丘“三衣”之一。以下為詳細解釋:
僧伽胝(拼音:sēng jiā zhī)源自梵語,是佛教僧侶所穿的正式袈裟之一,也稱為“僧伽梨”。它屬于比丘“三衣”中最高規格的禮衣,通常在重要法會或外出時穿着,由多層布料縫制而成,象征僧團的莊嚴與戒律。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縛喝國》中提到,如來曾以僧伽胝疊布作為袈裟的穿着方式,并指出舊稱“僧伽梨”為訛傳。這一記錄印證了僧伽胝在佛教儀軌中的重要地位。
部分資料(如)提到“僧伽胝”被引申為成語,表示“胸懷高遠、追求卓越”,但此用法缺乏權威佛教經典或詞典支持,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服飾制度,可參考《大唐西域記》或佛教戒律典籍原文。
《僧伽胝》這個詞源于梵文中的“sanghati”,意為僧伽袍,指的是佛教僧侶穿着的一種袈裟。在中國佛教中,僧人在舉行儀式或修行時經常穿着僧伽袍。
《僧伽胝》這個詞的部首是“人”,共有15個筆畫。
《僧伽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經中,後來傳入中國,成為佛教術語。在繁體中,該詞的寫法為「僧伽胝」。
古代漢字中,「僧伽胝」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通常使用類似的字形,例如「僧伽胝」或「僧伽脂」。
1. 和尚站在佛像前,身穿一件朱紅色的僧伽袍。
2. 他們的僧伽袍上繡着精美的佛教圖案。
3. 這位出家人正以莊嚴的儀态穿着僧伽袍持經念佛。
1. 着僧伽袍
2. 戴僧伽帽
3. 披僧伽鬥篷
4. 穿戴僧伽
1. 佛衣
2. 和尚袍
3. 僧袍
4. 出家衣
1. 世俗衣着
2. 俗錦衣
3. 俗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