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無畏的意思、賜無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無畏的解釋

唐 、 五代 間,皇帝許大臣得以盡言,無所畏憚。稱“賜無畏”。 唐 張固 《幽閑鼓吹·裴休》:“ 裴公休 在相位,一日奏對。 宣宗 曰:‘今賜卿無畏,有何貯畫言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俗説 唐 、 五代 間事,每及功臣,多雲‘賜無畏’,其言甚鄙淺。予兒時聞之,每以為笑。及觀 韓偓 《金鑾密記》雲:‘面處分,自此賜無畏,兼賜金三十兩。’又雲:‘已曾賜無畏,卿宜凡事皆盡言。’直是鄙俚之言亦無畏。以此觀之,無畏者,許之無所畏憚也。然君臣之間,乃許之無所畏憚,是何義理?必起於 唐 末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賜無畏”是古代政治場合中的特定用語,主要出現在唐、五代時期。其含義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皇帝授予大臣直言進谏的特權,允許其在奏對時暢所欲言、無需顧忌君臣禮節的約束。這一制度體現了君主對臣子的信任,如《老學庵筆記》記載唐宣宗曾對宰相裴休說:“今賜卿無畏,有何貯畫言之”。

  2. 曆史背景與實施形式
    該詞多用于君臣奏對場合,常伴隨實物賞賜。例如韓偓《金銮密記》提到“面處分,自此賜無畏,兼賜金三十兩”,說明皇帝可能通過物質獎勵進一步鼓勵大臣直言。

  3. 語義演變争議
    宋代文人陸遊認為此詞“甚鄙淺”,指出“無畏者,許之無所畏憚也”,但對“君臣之間乃許之無所畏憚”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推測其起源于唐末特殊政治環境。

補充說明:部分現代詞典将“賜無畏”解釋為“給予勇氣”的成語,但根據曆史文獻,其核心含義特指古代君臣奏對場景中的特許直言權,使用需注意語境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無畏(cǐ wú wèi)是一個有着深刻含義的詞彙。它可以拆分成“賜”和“無畏”兩個部分。 “賜”是個動詞,表示給予、授予的意思。它由冶字旁和貝字旁組成,具有賜予財富或權力的意味。 “無畏”是個形容詞,意味着沒有或不存在恐懼、害怕。它由無字旁和畏字旁兩個部首組成,可聯想到無所畏懼的心态。 《賜無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在漢字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賜無畏」。 在古代,漢字書寫不同于現代,有着獨特的風格。但《賜無畏》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時的筆畫和結構略有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賜予他人無畏的勇氣是一種偉大的行為。 在使用《賜無畏》這個詞時,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組,比如:賜福無畏、賜予無畏等。 近義詞可以是:無所畏懼、毫不畏懼、大無畏等,這些詞彙都表達了不害怕的意思。 反義詞可以是:膽小、怯懦、畏懼等詞彙,它們與《賜無畏》的意思相反,表示害怕或擔心。 總之,《賜無畏》這個詞語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賦予别人無畏的心态和勇氣是一種非常珍貴和偉大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