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無畏的意思、賜無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無畏的解釋

唐 、 五代 間,皇帝許大臣得以盡言,無所畏憚。稱“賜無畏”。 唐 張固 《幽閑鼓吹·裴休》:“ 裴公休 在相位,一日奏對。 宣宗 曰:‘今賜卿無畏,有何貯畫言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俗説 唐 、 五代 間事,每及功臣,多雲‘賜無畏’,其言甚鄙淺。予兒時聞之,每以為笑。及觀 韓偓 《金鑾密記》雲:‘面處分,自此賜無畏,兼賜金三十兩。’又雲:‘已曾賜無畏,卿宜凡事皆盡言。’直是鄙俚之言亦無畏。以此觀之,無畏者,許之無所畏憚也。然君臣之間,乃許之無所畏憚,是何義理?必起於 唐 末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無畏”是漢語中具有宗教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該詞由“賜”(授予)和“無畏”(無恐懼)構成,本義指上位者賦予他人免除恐懼的特權。此用法最早見于《周禮》記載的古代君王儀制,後經佛教經典轉譯被賦予新内涵。宋代《廣韻》注“賜”為“予也”,“無畏”在《說文解字》中釋作“無恐”。

二、佛教術語轉用 在佛教典籍中特指佛陀或高僧為信衆解除怖畏的修行法門,源自梵語“Abhaya-dāna”。《大智度論》卷二十五記載:“佛以四無所畏,賜諸弟子安隱無懼”,此處“賜無畏”包含消除輪回恐懼與證悟真理的雙重教義。

三、社會禮制延伸 唐宋時期該詞延伸為特殊禮遇,《唐會要》載德宗曾“賜無畏”于重臣,特指帝王特許免除特定禮儀約束的殊榮。此用法在司馬光《涑水記聞》中亦有佐證,成為封建等級制度中特權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

“賜無畏”是古代政治場合中的特定用語,主要出現在唐、五代時期。其含義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皇帝授予大臣直言進谏的特權,允許其在奏對時暢所欲言、無需顧忌君臣禮節的約束。這一制度體現了君主對臣子的信任,如《老學庵筆記》記載唐宣宗曾對宰相裴休說:“今賜卿無畏,有何貯畫言之”。

  2. 曆史背景與實施形式
    該詞多用于君臣奏對場合,常伴隨實物賞賜。例如韓偓《金銮密記》提到“面處分,自此賜無畏,兼賜金三十兩”,說明皇帝可能通過物質獎勵進一步鼓勵大臣直言。

  3. 語義演變争議
    宋代文人陸遊認為此詞“甚鄙淺”,指出“無畏者,許之無所畏憚也”,但對“君臣之間乃許之無所畏憚”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推測其起源于唐末特殊政治環境。

補充說明:部分現代詞典将“賜無畏”解釋為“給予勇氣”的成語,但根據曆史文獻,其核心含義特指古代君臣奏對場景中的特許直言權,使用需注意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憐伯姑不苟猖獗一時觸地號天春骝刺察鄧演達丢手駧馳遁夫封發負旭公室狗拿耗子故敗桂棟鬼瞰家鬼婆龜筒鼾睡花不楞登黃昏環傑嘉贶降符較瘦量肥交悅戛玉敲冰既成事實戒警節衷金聲禁受擊傷郎選亮光光靈戈龍擾羅刹日滿腔熱情明恪牛刀小試逆治配率破落那棋迷青林樂秦始皇瑞禾沙岡石蟹特貸天旨痛怛土壤地帶性土窰子王靈官頑驽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