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潔淨不變貌。《易·井》:“往來井井。” 王弼 注:“不渝變也。” 孔穎達 疏:“此明性常井井,絜靜之貌也。往者來者皆使潔靜,不以人有往來改其洗濯之性,故曰往來井井也。” 唐 羊滔 《遊爛柯山》詩:“路期訪道客,遊衍空井井。”
(2).形容整齊,有條理。《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楊倞 注:“井井兮,良易之貌;理,有條理也。”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田疇井井,滿目桑麻。” 明 何焯 《義門讀書記·史記上》:“三事錯綜成文,語脈復井井。”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八:“蜘蛛結網,野蜂營窩,雖則條理井井,本能突顯……然而人的構築,胸中早有成竹,以此特異于昆蟲。”
(3).象聲詞。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呂琪》:“ 琪 納涼軒下,隱聞井中井井之聲不絶。”
“井井”是一個漢語疊詞,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形容整齊、有條理
最常見的用法是形容事物排列或管理井然有序的狀态。例如“井井有條”即指做事或物品擺放層次分明、秩序良好。該義項源自古代井田制度中水井與田地的規整劃分,後引申為秩序感(提到井口木棍的規則搭建衍生出此意)。
潔淨不變貌
古義中可表示潔淨、無雜質的樣态,如《易經》中“往來井井”指井水清澈穩定。
象聲詞
較少用,模拟某種聲音,具體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究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易經》等來源。
井井是一個多義詞,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形容水源充沛、清澈見底。
2. 形容行為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3. 指經營得當、穩定有利。
4. 罵人作風死闆、古闆無趣。
井井的部首是丷,共有7個筆畫。
井井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原本的意思是指井水清澈見底。由于水井是人類最早的取水來源,因此“井”也成為了水源的象征,後來逐漸形成了其他引申義。
在繁體字中,井井的寫法與簡體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井井沒有太多變體,基本保持現代的形狀,隻是筆畫筆劃形态略有差異。
1. 這個小村莊的井井水清,真是一片寶地。
2. 這個公司的管理井井有條,效率很高。
3. 經過改革,我們的國家經濟逐漸井井有條。
4. 他的性格太井井了,連開個玩笑都變得呆闆無趣。
1. 井台:固定水井使用的底座。
2. 井蓋:用以封閉井洞的蓋子。
1. 井然:有條理、整齊劃一。
2. 有條不紊:行為井井有條、安排得當。
混亂:無秩序、雜亂無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