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禱頌的意思、禱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禱頌的解釋

祈禱祝頌。 宋 曾鞏 《賀杭州趙資政冬狀》:“ 鞏 祗服冠箴,遠違門著。素積依歸之望,彌深禱頌之勤。” 宋 陳師道 《代與宰相賀正書》:“歲時月之三元,惟此夏時之正,德壽康之五福,莫如君子之宜,凡在陶鎔,舉興禱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禱頌(dǎo sò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構詞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禱」(dǎo)

    本義為向神明祈求福佑。《說文解字》釋為「告事求福也」,強調以言語溝通神靈的宗教行為。

  2. 「頌」(sòng)

    原指祭祀時贊頌神德的韻文,《文心雕龍》稱「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後引申為歌功頌德的文體。

    二字複合後,「禱頌」特指宗教儀式中向神明誦念的贊美詩文,兼具祈求與稱頌的雙重功能。


二、權威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定義:

禱頌

指祈禱時誦讀的頌神文辭。常見于宗教祭祀或民間信仰活動,通過韻文形式表達對神明的敬畏與感恩。

例:《宋史·禮志》載「百官禱頌于南郊」,描述朝廷祭祀場景。


三、文化語境中的特征

  1. 文體形式

    多采用四言、骈文等韻文體裁,語言莊重典雅,如道教《步虛詞》、佛教《梵呗》均屬典型禱頌文本。

  2. 功能目的

    兼具「溝通神界」與「教化民衆」雙重作用。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指出:「禱頌之文,所以宣天地之和而通神明之德」。

  3. 現代延伸

    在民俗研究中,亦涵蓋民間祭典中的贊神歌謠,如閩台地區的「拜忏歌」仍保留古禱頌遺風。


四、與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場景
禱祝 側重口頭祈願,未必成文 焚香禱祝
頌贊 純贊美性,不含祈求目的 宗廟頌贊先王功德
禱頌 結合祈求與韻文稱頌 祭祀時誦讀祝禱文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劉勰《文心雕龍·頌贊》(上海古籍出版社注譯本)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4. 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下》,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禱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禱頌(拼音:dǎo sòng)指祈禱祝頌,即通過言語或儀式表達對神靈或他人的祈求與祝福。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和正式場合,常見于賀文、書信等文體中。

二、結構與語義分析

三、文獻例證

  1. 宋代曾鞏《賀杭州趙資政冬狀》:“素積依歸之望,彌深禱頌之勤。”
    譯文:長久以來寄托着歸附的期望,愈發深切地祈禱祝頌。
  2. 宋代陳師道《代與宰相賀正書》:“凡在陶鎔,舉興禱頌。”
    譯文:所有受教化之人,皆興起禱頌之舉。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主要用于文學創作、曆史研究或特定儀式場景,屬于文言色彩濃厚的詞彙。如需更全面的近義詞、反義詞或用法拓展,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表伯不鹹層亘炒戚廚船出其不備蔥靈淬鏡大護當熊道誨耳廓放養绯聞憤怫服賈感時攻奪廣袖鼓翻詭時橫磨劍诃脅悔艾混唚婚書護攝繳裹甲乙截翦晉惠聞蛙進退無路疚負窭困狂狯連褰鄰曲麻糖幂零名第男裝獰笑膿胸鉗桎棄短用長奇藍求知欲睿畧嘇可可生稼身心交瘁時馔水心肆應壇戶同裡頭回婉順相着小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