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惠帝 昏庸愚暗,嘗在 華林園 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見《晉書·惠帝紀》。後因以“晉惠聞蛙”喻愚蒙寡識。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一折:“羨殺那知禍福塞翁失馬,堪笑他問公私 晉惠 聞蛙。”
“晉惠聞蛙”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晉書·惠帝紀》中的典故,現多用于比喻愚昧無知、缺乏常識的言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典故涉及晉惠帝司馬衷的兩個著名事件:
“堪笑他問公私晉惠聞蛙。”(元·王子一《誤入桃源》)。
成語不僅諷刺愚昧,還暗含對統治者脫離民衆、不谙疾苦的批判,常用于曆史或社會評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惠帝紀》或相關曆史文獻。
《晉惠聞蛙》是一句成語,意思是通過智慧而能聽到蛙聲。這個成語比喻有智慧的人能夠從平凡的事物中得到啟示,領悟到深刻的道理。
《晉惠聞蛙》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晉”、“惠”、“聞”、“蛙”,它們分别屬于“日”、“心”、“門”、“蟲”四個部首。
根據筆畫順序拆分,《晉惠聞蛙》的拆分筆畫為:“晉”(9畫)+ “惠”(13畫)+ “聞”(20畫)+ “蛙”(11畫)。
《晉惠聞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莊子曰:“蜃氣之華不與周郎侍郎期矣!” 赤松子聞之,撫脊而笑曰:“子非三闾大夫耶?豈惠子之不如墨子乎?”莊子曰:“是豈其所尚邪!竊聞之,過而不及者,已蝼而螽矣。且夫水者,畜生之道也,飲之亦味。” 惠子曰:“我豈蚌與?與魚則逐淵,與善則同德。蜃氣之華,何足以加我?” 莊子曰:“夫蛙之于海皆鹹魚也。” 惠子曰:“子言為蛙乎?” 莊子曰:“不言為蛙則何以知魚之樂?” 惠子說然後退,回情轉意,出涕泣而不樂。莊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惠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子之間的對話揭示出人們對于内外在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很大的差異,人們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和體驗他人的感受和所看到的世界。
《晉惠聞蛙》是繁體字的寫法。
古時候《晉惠聞蛙》的成語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現代漢字的寫法。
他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晉惠聞蛙》,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啟示。
組詞有:晉謙敬、惠崇祯蓉、聞風喪膽、蛙鳴三省。
近義詞有:智慧之聲、智者所聞。
這個成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