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時的意思、詭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時的解釋

(1).違背時宜。《後漢書·桓譚馮衍傳贊》:“ 譚 非讖術, 衍 晚委質。道不相謀,詭時同失。” 李賢 注:“詭,違也,言二人之道不相同,俱以違時鹹被擯斥也。”《文選·顔延之<陶徵士诔>》:“依世尚同,詭時則異。” 李善 注:“言為人之道,依俗而行,必譏之以尚同,詭違於時,必譏之以好異。”

(2).欺世。《晉書·藝術傳贊》:“怪力亂神,詭時惑世,崇尚弗已,必緻流弊。”《新唐書·李德裕傳》:“于時挾術詭時者進,帝志衰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詭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讀,結合文獻用例具體說明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違背時宜,不合時俗
    指言行與時代風尚或社會主流相悖。例如《後漢書·桓譚馮衍傳贊》中“道不相謀,詭時同失”,李賢注:“詭,違也”,即強調違背時代潮流而被排斥。顔延之《陶徵士诔》中“依世尚同,詭時則異”也指陶淵明不趨附世俗,選擇與時代相違的隱逸生活。

  2. 欺瞞世人,迷惑時局
    帶有貶義,指用不正當手段欺騙世人。如《晉書·藝術傳贊》批評“詭時惑世,崇尚弗已”,《新唐書·李德裕傳》提及“挾術詭時者進”,均指利用權術欺世盜名者得勢。

二、文獻例證

三、使用特點

“詭時”多用于史書評述或文學評論,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其核心在于“違逆”與“欺瞞”的雙重性,既可指特立獨行的選擇,也可批判虛僞行徑。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詭時

詭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詭”和“時”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詭”字的部首是讠,拆分後的筆畫數為7;“時”字的部首是日,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0。

來源

“詭時”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可以理解為形容某種詭異的或不尋常的時間。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明确的記載。

繁體

“詭時”的繁體字為「詭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不少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由于“詭時”一詞的來源不明确,故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相應的規範。

例句

1. 他總是在這個詭時出現,讓人無法捉摸他的行蹤。

2. 我對這個詭時感到困惑,無法理解這種奇怪的現象。

組詞

鐘詭、詭谲、詭異、時機、時光、時刻等。

近義詞

奇時、怪時、異時。

反義詞

正常、正時、常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