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鹹的意思、不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鹹的解釋

(1).不周遍;不普遍。《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窕則不鹹,摦則不容,心是以感。” 楊伯峻 注:“鹹,徧也。此謂音細則能聞者不周徧。”《國語·魯語上》:“小賜不鹹,獨恭不優。” 韋昭 注:“鹹,徧也。”

(2).不和。《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 周公 弔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 周 。” 杜預 注:“鹹,同也。”《新唐書·楊弘禮傳》:“﹝ 弘禮 ﹞雅與 玄感 不鹹,表其必亂。”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嗤鄙·衍聖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賜第,數年不歸,或雲:父子不鹹,恐有分羹之禍。”

(3).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不鹹 。有 肅慎氏之國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鹹”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文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一、不周遍;不普遍

指事物分布或影響範圍不夠廣泛。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提到“窕則不鹹”,楊伯峻注“鹹”為“遍”,即聲音細小則無法傳遍。類似用法還見于《國語·魯語上》“小賜不鹹”,韋昭亦解釋為“不普遍”。

二、不和;不同心

表示人際關系或局勢的沖突。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周公分封諸侯是因“二叔(管叔、蔡叔)之不鹹”,杜預注“鹹”為“同”,指兄弟不和。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中也用此義描述父子矛盾。

三、傳說中的山名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此處“不鹹”特指古代肅慎氏國附近的山脈。

現代用法

如今“不鹹”多與“不淡”連用為成語“不鹹不淡”,表示态度或事物平淡乏味,例如“明星在節目中說着不鹹不淡的話”(例句)。單獨使用時,需注意其文言屬性,避免與現代漢語中“鹹味不足”的字面意思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鹹這個詞是指食物不帶有鹹味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欠,總共有7畫。不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比現在更加複雜,但不鹹這個詞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形态。在繁體字中,不鹹的寫法與簡體字并無區别。下面是一個例句:“這個菜我覺得不鹹,需要再加一點鹽。”不鹹這個詞并沒有組詞的常見用法,也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