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悔艾的意思、悔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悔艾的解釋

謂悔改自新。《宋史·李焘傳》:“﹝ 李燾 ﹞知 雙流縣 。仕族 張 氏子居喪而争産。 燾 曰:‘若忍墜先訓乎?盍歸思之。’三日復來,迄悔艾無訟。”《明史·黃宗明傳》:“前者未及詳稽,遽詔天下,尊 孝宗皇帝 為皇考, 昭聖太後 為聖母,而 興獻 帝後别加本生之稱,朕深用悔艾。”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一婦為姑所虐,姑痛自悔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悔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圍繞“悔恨”與“改正”兩層核心意思展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因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而感到懊悔,并決心改正。強調從錯誤中覺醒、自責并力求改過自新的心理與行為過程。例如:“他深自悔艾,決心重新做人。”

二、字源與結構解析

  1. 悔:本義為懊惱、追恨。《說文解字》:“悔,恨也。從心,每聲。” 指因過去言行失當而産生的内心痛苦和遺憾。
  2. 艾:此處通“刈”,意為“割除”、“改正”。《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 趙岐注:“艾,治也。” 引申為改正錯誤、修治自身。
  3. 合成義:“悔”與“艾”結合,形成“悔恨并改正”的完整概念,體現了從内心反省到外在行動轉變的動态過程。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悔恨自責,改過自新。艾,通‘刈’,割草,引申為改正。” 來源: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Z].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卷7,第508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悔艾】huǐ yì 〈書〉動詞。悔恨;悔改:深自~。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第581頁)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悔艾:悔恨自責。艾,治理,引申為改正。《史記·魯周公世家》:‘王少,在襁褓之中,召公疑之,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此處雖未直接出現‘悔艾’,但體現了自省精神,常被後世引為悔艾自新的典範語境)”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四、近義詞辨析

五、用法與語境

“悔艾”是一個融合了内心悔恨與行動改正的複合詞,其核心在于因過錯而自責并力求改過自新。它源自古代漢語,保留了較強的書面語色彩,在表達深刻反省與決心改正時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其權威釋義和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悔艾”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因認識到錯誤而悔改自新,強調從内心産生改過意願。該詞帶有書面語色彩,多用于描述深刻反省後的行為轉變。

二、發音與注音

三、詞源與用法

最早見于《宋史·李焘傳》,記載李焘任雙流縣令時,通過勸導使争産者「三日複來,迄悔艾無訟」。明代《明史·黃宗明傳》和清代紀昀著作中亦有使用記錄,說明該詞在古代司法和倫理語境中常見。

四、文獻例證

  1. 宋代案例:仕族子弟在守喪期間争奪家産,經勸導後「悔艾無訟」
  2. 明代诏書:明世宗曾用「朕深用悔艾」表達對禮儀争議的反思

五、現代應用

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文學創作。近義詞可考慮「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反義詞則為「執迷不悟」。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口語中已較少使用,如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半印飽祿辨核裨笠不戾彩筆才義唱率臣民出死叢殘從姊措置定神短衫風湖子幹幹凈凈肛膜公立掼紗帽關王賣豆腐寡偶規規矩矩桂罇海涅惶愧話筒魂色禍福相倚奸旗鼓加膝墜泉醵集痾疹蠟蟻春斂丐濂洛瞭眊孋戎冒愧明特糜軀碎首難舍鲵齒甯可信其有偶屬悭吝情癡青梧全勤柔讷守牧首尾相衞肅迓宿雨突兵屋山頭香室效力歊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