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連蹇 ”。
“連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2. 詞源與結構
3. 使用場景
注意:由于該詞權威性資料較少,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易經》注疏等文獻進一步考據。
連褰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字詞語,原意是指懸挂在門前的細帶子,用來系扣門的。
連褰由兩個部首組成:辶(辵)和衣,其中辶(辵)屬于辶部,衣屬于衣部。
連褰共有11畫:辵/辶為3畫,衣為8畫。
連褰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議兵》文章中,用以形容懸挂着的帶子,後來逐漸演變為指用于系扣門的帶子。
繁體字中的連褰為「連褰」。
在古代,連褰的寫法并非今天的衣+辶/辵,而是衣+失+辵。
1. 她用連褰将門扣了起來。
2. 我們家門上有一條漂亮的連褰。
連褰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連褰繩:用于系住門褰的繩子。
2. 連褰子:指供系門使用的褰子。
近義詞包括門縫、門闩。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