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楚辭的意思、楚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楚辭的解釋

[Songs of Chu] 書名。西漢劉向輯。為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收錄有屈原、宋玉、王褒、賈誼、嚴忌等人的辭賦及劉向自己的作品《九歎》,共計十六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詳細解釋

亦作“ 楚詞 ”。本為 楚 地歌謠。 戰國 楚 屈原 吸收其營養,創作出《離騷》等巨制鴻篇,後人仿效,名篇繼出,成為一種有特點的文學作品,通稱 楚 辭。 西漢 劉向 編輯成《楚辭》集, 東漢 王逸 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辭章句》。 唐 孟浩然 《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詩:“臘響驚 雲夢 ,漁歌激 楚 辭。”《朱子語類》卷一三九:“ 楚 詞平易,後人學做者反艱深了,都不可曉。”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詩體上》:“有 楚 辭, 屈 宋 以下,傚 楚 辭體者,皆謂之 楚 辭。”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 楚 辭者, 楚 人之辭也。雖‘鳳兮’‘滄浪’,已載前籍,而《騷》尤深遠,其辭若跌宕怪神,其思則繾綣惻怛,故能義兼《風》《雅》,體先詞賦,於是 楚 辭代《詩》而興,蔚然成家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體裁與作品總集,其名稱源于戰國時期楚國地區的獨特文學風格。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一、核心定義

  1. 作品總集

    指西漢劉向輯錄的詩歌總集《楚辭》,收錄屈原、宋玉等戰國楚地詩人的作品,代表篇目包括《離騷》《九歌》《天問》等。該總集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傳統,與《詩經》并稱"風騷"。

  2. 詩歌體裁

    作為一種文體,楚辭以楚國方言、音樂為基礎,句式長短錯落,多用"兮"字分隔,融合神話想象與個人抒情。其體例突破《詩經》四言限制,發展為"騷體",成為漢賦源頭。

二、詞源與特征

三、文學史地位

楚辭标志着中國詩歌從集體創作向個人抒情轉型。屈原《離騷》以370餘句自傳體長詩,開創"發憤抒情"傳統,被《文心雕龍》稱為"驚采絕豔,難與并能"。其藝術手法直接影響漢賦創作,如賈誼《吊屈原賦》即承襲騷體。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楚辭"的釋義強調其"楚聲楚語"的地域特性與文體革新意義。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出楚辭"标志着詩歌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
  3. 遊國恩《楚辭概論》(商務印書館)系統考證楚辭與楚地巫歌、音樂的淵源關系。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詞典鍊接,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文學史》等紙質權威文獻的學術觀點,未引用網絡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楚辭的解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闡述:

  1. 定義與雙重含義
    楚辭既指詩歌體裁,也指詩歌總集。作為體裁,它是以戰國時期楚國方言為基礎創作的浪漫主義詩體,因屈原的《離騷》而被稱為“騷體”;作為總集,它是西漢劉向輯錄的文集,收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後經王逸增補注釋為《楚辭章句》。

  2. 起源與發展
    楚辭起源于楚地民歌,融合了楚國的巫文化、方言和神話元素。屈原吸收其特點創作《離騷》《九歌》等,奠定了楚辭的文學地位,後人如宋玉、賈誼等仿效其體例,形成獨特的“楚辭體”。

  3. 核心特點

    • 浪漫主義風格:想象奇麗,情感奔放,如《離騷》中的神遊天際;
    • 地域特色:使用楚地方言(如“兮”字句式),描繪楚地風物與祭祀活動;
    • 神話色彩:大量融入神話傳說與巫術元素。
  4. 文學地位
    楚辭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與《詩經》并稱古典詩歌兩大源頭,開創了個人抒情傳統,對漢賦、唐詩等影響深遠。

  5. 代表作品與傳播
    屈原的《離騷》《天問》《九章》是楚辭的核心篇章。西漢劉向首次編纂《楚辭》十六卷,東漢王逸增補注釋,使其成為經典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篇章或名句解析,可參考《楚辭章句》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鞭靮并船秉燭慘慽初事慈萱倒載跌四平定武石鬥谝獨守空房二心三意芳躅疙瘩湯鴿炭鼓槌害眼黑門坎兒話文薦擢禁暴誅亂近處寖急九輪跼踡虧缺練隊獵戶賃租緑陰陰缦田南床蹑蹺檐簦骈踬鉗束羬羊窮閨乞丕丕三不歸三寸之舌蛇魔深猷遠計時亨運泰石火風燭試藝石撞書禮死間飼養員穗帶天成地平天鈞凸耳讬懷外利五茸吳三桂先例險勝絃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