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艱于行步,舉步維艱。《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跼鑣轡之牽制” 唐 李善 注:“《字林》曰:‘跼踡,行不申也。’” 清 陶譽相 《靈璧查災》詩:“回頭見痡僕,泥淖悲跼踡。”
“跼踡”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由“跼”和“踡”兩個同義字複合而成,均表示身體蜷縮、無法舒展的狀态。具體解析如下: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兩字連用構成疊詞,強調身體或心理受壓抑、無法伸展的狀态。既可描述因寒冷、恐懼導緻的肢體蜷縮(如“凍得跼踡成一團”),也可比喻處境困頓、精神受束縛(如“跼踡于世俗之規”)。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現代漢語更常用“蜷縮”“蜷曲”等替代。例如《楚辭·九思》中“蹇跼兮寒局數”,即以“跼”表達困頓蜷縮之意。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字形演變,可查閱《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工具書。
《跼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六筆組成。
它的部首是“足”(zú),表示與腳有關的字。在這個字中,足部是主導部分。
根據漢字拆分的原則,我們可以将《跼踡》拆分為“走”(zǒu)和“足”(zú),分别表示行走和腳的意思。
《跼踡》這個詞來源于古文,最早出現在《莊子·内篇》中。它的意思是跳躍行走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動物等在地上快速移動的姿态。
在繁體字中,《跼踡》的寫法保持不變。不過,在古代漢字中,它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跼踡》用法的例句:
1. 他的步伐輕盈而靈活,像一隻猞猁在沙漠中跼踡。
2. 小兔子在草叢間跼踡着追逐。
組詞:跼踡舞(形容舞蹈動作輕盈、靈活)。
近義詞:蹦蹦跳跳(形容跳躍躍動的樣子)。
反義詞:沉悶(形容動作遲緩、不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