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的意思、三寸之舌的詳細解釋
三寸之舌的解釋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詞語分解
- 三寸的解釋 指舌。《藝文類聚》卷十七引 晉 張韓 《不用舌論》:“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南朝 梁簡文帝 《舌賦》:“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故微言傳乎往記,妙説表乎丹青。” 明 陳汝元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别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網絡擴展解釋
“三寸之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能言善辯、口才出衆。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強調語言表達的力量。
- 字面理解:字面指“三寸長的舌頭”,但實際運用中并非指舌頭的物理長度,而是通過誇張手法突出言辭的影響力。
2.出處與典故
- 曆史來源: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戰國時期,趙國門客毛遂自薦隨平原君出使楚國,成功說服楚王出兵救趙。平原君稱贊他:“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 典故延伸:成語也寫作“三寸不爛之舌”,兩者含義相同。
3.用法與示例
- 語境應用:多用于褒義或中性語境,形容通過口才解決問題或說服他人。
例句:
- “他憑着三寸之舌,化解了雙方的矛盾。”
- “談判中,三寸之舌往往勝過武力。”
- 近義詞:三寸不爛之舌、能言善辯。
4.文化擴展
- 度量衡背景:戰國時期“三寸”約合現代6.9厘米(當時1尺≈23厘米),但成語中的“三寸”為虛指,強調語言而非實際長度。
- 修辭手法:運用誇張(誇大舌頭作用)和借代(以局部代整體)增強表達效果。
5.現實意義
- 口才的重要性:語言能力在溝通、外交、談判等場景中具有關鍵作用,如毛遂以口才扭轉局勢。
- 學習建議:可通過邏輯訓練、即興表達練習等方式提升口才。
如需了解更多典故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成語故事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寸之舌
“三寸之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言辭犀利、善辯能言的口才。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舌字的部首是舌,表示與舌相關的意思。
筆畫:舌字總共有6畫,由一橫,一豎,一撇和三點構成。
來源:《三寸之舌》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小說《紅樓夢》的第七十五回。其中,賈迎春形容薛寶钗:“你那三寸之舌,東周邵平之沒有。”
繁體:三寸之舌的繁體寫法為「三寸之舌」。
古時候漢字寫法:三寸之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例句:他的三寸之舌使得辯論會上的所有人都感到驚歎。
組詞:口才、辯才、辯論、口舌、辯駁、辭令。
近義詞:辯才、巧舌如簧、口若懸河。
反義詞:啞巴、緘默寡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