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前賢的蹤迹。《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唐 司馬貞 述贊:“敏行訥言,俱嗣芳躅。”《舊唐書·鄭畋傳》:“豈謂凡流,繼茲芳躅,臣所以憂不稱承旨之任也。” 清 方文 《題張虞山理琴圖》詩:“詩存琴不傳,遺響諒難續。 虞山 者誰子,異代承芳躅。”
芳躅(fāng zhuó)是漢語中一個典雅的古語詞,主要含義指前賢或名人的高尚行迹、典範行為,常帶有敬仰追慕的情感色彩。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源、用法三方面詳細解析:
高尚的行迹
指德行高尚之人的事迹或足迹。
例: “追慕先哲芳躅” —— 表達對前賢德行的敬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典範的行為
引申為值得效仿的楷模行為,常見于追述曆史人物時。
例: “千秋仰芳躅” —— 贊頌其行為流芳後世。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字組合後,“芳躅”即“美好的行迹”,強調德行而非字面足迹。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史記》關聯用例
雖未直接出現“芳躅”,但《伯夷列傳》中“得夫子而名益彰”的典故,被後世注疏引申為“聖賢芳躅”的典型。
(來源:《史記箋證》,中華書局)
唐宋詩文中的引用
注: 後人多以“蕭條芳躅”解讀此詩對先賢的追懷。
(來源:《全唐詩》《蘇轼文集校注》)
多用于碑銘、學術著作及曆史評論中,如:
“嶽麓書院碑刻:‘朱張芳躅,百世之師。’”
(指朱熹、張栻講學事迹)
(來源:《湖湘文化通史》,湖南大學出版社)
“芳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āng zhú,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含義較為文雅。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挨戶褙子鞭杻冰茶殡殓馳駈蔥花崔盧大吹大擂膽戰心驚齻牙方攘賦籍狗尾貂續浩宕河段和景帍裱回娘家檢束驕心謹禀晉祠蠲逋捐輸罝網攬蔓老喬民纍卵裂眦嚼齒林榔淋濾六骸倫質穆羽内壤盤嶔平等互利平慮破面鬼迫強蒲簺牽勉戎副弱視三室上聞爵攝威豎子送放踏飧軆性同功繭帷扆文化産業無端舞文武員鮮令顯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