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地平的意思、天成地平的詳細解釋
天成地平的解釋
比喻萬事安排妥帖,天下太平。《屍子》卷上:“正名去僞,事成若化。苟解正名,天成地平。” 唐 楊炯 《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家給人足,天成地平。”參見“ 天平地成 ”。
詞語分解
- 天成的解釋 .謂合于自然。《莊子·寓言》:“ 顔成子遊 謂 東郭子綦 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七年而天成。’” 郭象 注:“無所復為。” 成玄英 疏:“合自然成。”.不假人工,自然而成。《宋書·
- 地平的解釋 .謂水土得到治理。參見“ 地平天成 ”。.地面平坦。 唐 杜甫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地平江動 蜀 ,天闊樹浮 秦 。” 唐 劉禹錫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詩:“羣動翛然一顧中,天高地平
網絡擴展解釋
“天成地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iān chéng dì pí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本義:原指大禹治水成功後,天地萬物得以自然有序生長()。
- 比喻義:後引申為萬事安排妥帖、局勢穩定和諧,常用于形容社會太平或事物井然有序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 經典文獻: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中舜帝對禹的稱贊:“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意指大禹治水使天地各歸其位()。
- 擴展引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也提到舜任用賢臣實現“地平天成”,進一步強化了治國安邦的寓意()。
三、用法與場景
- 描述自然景觀:如“天空遼闊,大地平坦”的壯麗景象()。
- 社會與政治:多用于贊美國泰民安、治理有方(例:“陛下功崇德巨,天成地平”——唐代碑文)()。
- 日常事務:比喻事情處理得周到妥帖,如項目安排或計劃周密()。
四、語言特點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自然和諧或人為努力後的完美狀态。
- 語法功能: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
五、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天下太平、井然有序、海晏河清。
- 反義詞:天下大亂、雜亂無章。
總結來看,“天成地平”既承載了古代聖王治世的理想化叙事,也延伸至現代語境中表達對和諧狀态的贊美,兼具曆史底蘊與實用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成地平
《天成地平》是一個成語,表示大自然的天和地平衡融洽。它是創作表達了人們對自然和諧、和平景象的稱贊和贊美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天成地平》的拆分為天(部首: 天字底部;筆畫:4)+ 成(部首: 戈字頭;筆畫:6)+ 地(部首:土字底部;筆畫:3)+ 平(部首: 幹字頂;筆畫:5)。
來源
《天成地平》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如描繪山川河流自然景觀的詩詞中。
繁體
繁體字中的《天成地平》為「天成地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天成地平》可能有一些變體,但基本的字形并未改變。
例句
他描述了大自然的奇妙風景,說道:“山水相連,天成地平,宛如仙境。”
組詞
- 天地合:表示大自然達到了融洽和諧的狀态。
- 平地起高樓:比喻事物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近義詞
- 天衣無縫:形容一切非常順利,毫無瑕疵。
反義詞
- 天崩地裂:形容天地大亂,一片混亂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