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天均 ”。1.謂天然均平之理。《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成玄英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陸德明 釋文:“本又作均。”《莊子·寓言》:“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南朝 宋 謝鎮之 《重與顧道士書》:“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兩儀,無害天均。”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自然》:“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章炳麟 《四惑論》:“神教衰而歸敬于宿命,宿命衰而歸敬于天鈞。”
(2).指極北之地。
(3).比喻心。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事之成敗,猶兵之勝負,固不可以此動我天鈞。”
(4).指鈞天廣樂。神話中的一種天界音樂。 唐 皮日休 《上真觀》詩:“天鈞鳴響亮,天祿行蹣跚。”
天鈞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文學雙重意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自然法則的均平狀态
《莊子·齊物論》提出“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此處“天鈞”指自然界固有的均衡規律,強調萬物在自然中保持動态平衡的狀态(來源:《漢語大詞典》)。北宋理學家程颢進一步引申為“天道如鈞,權衡萬物”,将天鈞視為宇宙運行的公正準則(來源:《二程遺書》)。
神話意象與禮樂象征
漢代典籍《西京賦》記載“洪鐘萬鈞,猛虡趪趪。負筍業而馀怒,乃奮翅而騰驟”,其中“天鈞”被描述為具有超凡重量的禮樂重器,象征天人溝通的莊嚴儀式(來源:《文選》李善注)。唐代類書《初學記》亦将天鈞列為“天帝十二樂”之一。
道教内丹術語
《雲笈七籤》載“調禦天鈞,炁合神凝”,此處天鈞指人體内陰陽二氣的調和狀态,體現道教修煉追求的内在宇宙和諧觀(來源:《道藏》)。清代丹經《性命圭旨》更以“運轉天鈞,抽添水火”描述周天功法。
“天鈞”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的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多重解釋,以下為詳細釋義:
天然均平之理
這是“天鈞”最核心的哲學含義,出自《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指自然界的平衡法則,強調萬物在差異中達到和諧統一。成玄英注解為“自然均平之理”,即宇宙運行中無需人為幹預的均衡狀态。
極北之地
在部分文獻中,“天鈞”被引申為地理概念,代指極北的遙遠區域。這一用法較為罕見,具體出處暫未明确,但多與古代方位文化相關。
比喻心性
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以“天鈞”喻指人的本心,如“固不可以此動我天鈞”,強調心境的穩定如同自然法則般不受外界幹擾。
神話中的天界音樂
唐代皮日休《上真觀》詩雲:“天鈞鳴響亮,天祿行蹣跚。” 此處“天鈞”指鈞天廣樂,即傳說中天庭的仙樂,象征神聖與美妙。
道家思想的延伸
部分現代解讀(如低權威性來源)将其擴展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境界”,強調順應自然規律、追求内心平态度。此釋義雖非古籍原意,但體現了傳統哲學對當代的影響。
“天鈞”在不同語境中可指自然法則、地理方位、心性修養或神話意象,其核心源于道家對宇宙均衡的思考。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曆代注解。
白槌榜标徧祭波路不诓剗車長息穿連裆褲東呂鄉二泉番宿家門感人至深恭逢其盛果下之乘阖第光臨謊喬厮漶漫谫谫嗟蹙金麸矜量迹兆開泰亢旸客火攬辔中原蘭秋連褰犁生骍角黎首六職亂辭茫蕩馬商每常間目秀眉清膩縫判例烹龍砲鳳朋知瞟掃伽南香清浰青繩輕言起奏曲刃弱堿薩那罕觞飲壽器耍青舒氣樹僞推用王京無上菩提仙人棗獻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