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大蛤蟆。又名“石榜”、“石獷”。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二:“予世居 德興 ,有 毛山 環三州界,廣袤數百裡,每歲夏間,山傍人夜持火炬,入深溪或巖洞間捕大蝦蟆,名曰石撞,鄉人貴重之。”
“石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多個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石撞指的是一種體型較大的蛤蟆(蟾蜍類動物),又名“石榜”“石犷”。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其中記載:“每歲夏間,山傍人夜持火炬,入深溪或巖洞間捕大蝦蟆,名曰石撞,鄉人貴重之。”,說明它在古代某些地區被視為珍貴生物。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原文或生物學考據,可參考《遊宦紀聞》卷二相關内容。
《石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石頭撞擊”。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石(shí)和撞(zhuàng)。這個詞形象地描繪了石頭碰撞的聲音和場景。
《石撞》的部首是石字旁,表示與石相關。石字旁在江西古文字中叫做“石頭”,本身也是一個獨立的字。《石撞》共有15個筆畫,石字旁為5畫,撞字旁為10畫。
《石撞》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一個現代漢字構成的詞語,沒有具體的古代典故或文化來源。在繁體字中,石字的形狀和撞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筆劃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石字的古代寫法為石頭的形狀,分為“本”和“石”兩種寫法。撞字旁在古代寫作“童”,表示兩個人相撞的樣子。因此,《石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是“本童”。
1. 我正在找石頭,突然聽到一聲石撞的聲音。
2. 運動員在比賽中發力,仿佛石撞的聲音回蕩在體育館裡。
可以與《石撞》搭配的組詞有:石碑、石頭、石塊、石闆等。
近義詞:石擊、石碰、石撞碎
反義詞:木撞、水撞、火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