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靮的意思、鞭靮的詳細解釋
鞭靮的解釋
鞭子和馬缰繩。借指隨從效力。《新唐書·封常清傳》:“我慕公義,願事鞭靮,故無媒自前,公何見拒深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諸山莫不願執鞭靮,從戲下。” 何垠 注:“《檀弓》:執靮而從。”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靮的解釋 靮 í 馬缰繩:“馬則執靮。”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鞭靮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鞭”和“靮”兩個單字組成,其含義與古代駕馭車馬的工具直接相關,具體釋義如下:
-
字義分解
- 鞭 (biān):指驅趕牲畜(尤指馬匹)的用具,即馬鞭。
- 靮 (dí):指套在馬頭上系缰繩的器具,即馬籠頭(絡頭),特指連接籠頭以控制馬匹的缰繩部分。
-
合成詞義
“鞭靮”合稱,泛指駕馭馬匹所需的整套工具,即馬鞭和缰繩。其核心意義在于控制、驅策。
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有“執鞭靮”之說,意指手執馬鞭和缰繩,象征為人駕馭車馬或處于仆役的地位。
-
引申義與象征義
由于“鞭靮”是直接控制馬匹的關鍵工具,故常引申為:
- 駕馭、控制:象征對事物或局勢的掌控力。
- 驅使、役使:含有受人驅策、為人效力的意味,如“效鞭靮之力”。
- 職責、職分:特指為人臣仆或下屬的職責(源自“執鞭靮”的謙卑含義)。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鞭靮”詞條明确解釋為“馬鞭和缰繩”,并引用《左傳》典故說明其引申義。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年):對“鞭”和“靮”的單字釋義詳盡,是理解複合詞的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收錄“鞭靮”,釋義簡潔清晰,強調其駕馭工具的本義及引申用法。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雖未直接收錄複合詞,但對“鞭”、“靮”的釋義準确,有助于理解詞源。
- 語言學專著:如向熹《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在讨論上古漢語詞彙時,會涉及此類具象工具詞的構成及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鞭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iān dí,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釋義:指“鞭子”和“馬缰繩”的合稱,引申為“隨從效力”的象征。
- 來源:古代駕馭馬匹的工具,後比喻為效勞或驅使的意象。
二、字義分解
- 鞭(biān):
- 原指驅趕牲畜的用具,如馬鞭;
- 也指古代兵器(如鐵鞭)、成串的爆竹(如鞭炮)或某些動物的陰莖(如鹿鞭)。
- 靮(dí):
- 特指“馬缰繩”,即控制馬匹的繩索,出自《周禮》“馬則執靮”。
三、用法與引申
- 組合詞“鞭靮”常用于書面語境,如“執鞭靮以效勞”,強調為他人驅使或效力的狀态。
- 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探究語境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八花磚白山保右辯谘補蔭禅悅答複打暖牴梧都老反作用廢捐分崩豐暇豫豐虛奮厲高河行列和門虎癡回鍋婚會惛懵腳踩兩邊船靜語金粟金張君卿脣舌鈞權聚少成多嶺南忙祥扭撚盼眄剖治乾禮千死千休麒麟楦欺笑啓運鵲尾冠桑榆暮三社上不正,下參差沈水石楗炻器師帥書種迢遠迢越涕泗流漣通導驒騱五虎将閑可先路閑晏小計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