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靮的意思、鞭靮的詳細解釋
鞭靮的解釋
鞭子和馬缰繩。借指隨從效力。《新唐書·封常清傳》:“我慕公義,願事鞭靮,故無媒自前,公何見拒深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諸山莫不願執鞭靮,從戲下。” 何垠 注:“《檀弓》:執靮而從。”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靮的解釋 靮 í 馬缰繩:“馬則執靮。”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鞭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iān dí,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釋義:指“鞭子”和“馬缰繩”的合稱,引申為“隨從效力”的象征。
- 來源:古代駕馭馬匹的工具,後比喻為效勞或驅使的意象。
二、字義分解
- 鞭(biān):
- 原指驅趕牲畜的用具,如馬鞭;
- 也指古代兵器(如鐵鞭)、成串的爆竹(如鞭炮)或某些動物的陰莖(如鹿鞭)。
- 靮(dí):
- 特指“馬缰繩”,即控制馬匹的繩索,出自《周禮》“馬則執靮”。
三、用法與引申
- 組合詞“鞭靮”常用于書面語境,如“執鞭靮以效勞”,強調為他人驅使或效力的狀态。
- 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探究語境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靮》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指長鞭和缰繩。這個詞可以拆分成“革”和“會”兩個部首,其中“革”部表示皮革,而“會”部表示集合。根據字形可以得知,它的拼音是biāndī。《鞭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描述馬車上使用的長鞭和缰繩。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鞭靮」,和簡體字寫法相同。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大緻保持了現代的形态。下面是一個例句:“他手中的鞭靮舞動,激勵着馬匹全力奔馳。”
有關這個詞的組詞,可以衍生出以下詞語:鞭打、鞭策、缰繩、奔馳等。這些詞語與《鞭靮》有着相關的意思或用法。而與《鞭靮》意思相反或相似的詞語有:缰繩、繩索、維系、束縛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