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手足不仁。《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稱夫子好辯” 漢 趙岐 注:“是故 禹 稷 駢躓, 周公 仰思。”
“骈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語境理解:
字面解析:
組合含義: 可理解為“兩足同時被絆倒”,或比喻“并列事物共同受阻”的狀态。例如在古文中可能形容雙足受縛難行,或引申為雙重困境。
使用提示: 該詞未見于現代常用詞典,可能屬于特定古籍或方言用詞。若您有具體出處(如某篇文獻),提供上下文可進一步精準解讀。
建議遇到生僻詞時,優先考察具體語境,并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大型工具書。
《骈踬》(pián zú)是一個成語,意為腳步錯亂、行進困難。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人的動作不協調、行為不洽常或者事物亂七八糟的樣子。
《骈踬》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骨”和“足”,其中“骨”部表示與骨骼有關,而“足”部表示與腳有關。
根據部首和筆畫的組合規則,可以拆分成“骨”(gu)5畫和“足”(zu)足部的8畫,總共13畫。
《骈踬》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胡 團翻駭, 靡所厭至, 誰之憎? 靦顔悄悄,似兮法離謝世勑德音。”意思是“陷入困頓和失意,使人難以容忍”。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轉化為表示動作行為不合拍和事物混亂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将《骈踬》寫作《駢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骈踬》的古代寫法為“騈躑”,形狀更加複雜,但意思相同。
他酒後行走,骈踬不前,差點摔倒。
- 驕骢(jiāo cōng):指好馬,也用來形容人的傲慢驕縱。
- 跋扈(bá hù):形容傲慢專橫、放肆霸道。
- 跌宕(dié dàng):形容景色、文章等起伏跌蕩、變化豐富。
- 蹒跚(pán shān):形容行走搖搖晃晃、步履蹒跚。
- 踉跄(liàng qiāng):行走時腳步不穩,身體向前或向旁邊傾斜。
穩健(wěn jiàn):意思是行為穩定、穩妥有節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