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楚辞的意思、楚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楚辞的解释

[Songs of Chu] 书名。西汉刘向辑。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详细解释

亦作“ 楚词 ”。本为 楚 地歌谣。 战国 楚 屈原 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 楚 辞。 西汉 刘向 编辑成《楚辞》集, 东汉 王逸 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唐 孟浩然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 云梦 ,渔歌激 楚 辞。”《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楚 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上》:“有 楚 辞, 屈 宋 以下,傚 楚 辞体者,皆谓之 楚 辞。”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楚 辞者, 楚 人之辞也。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繾綣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於是 楚 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体裁与作品总集,其名称源于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独特文学风格。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一、核心定义

  1. 作品总集

    指西汉刘向辑录的诗歌总集《楚辞》,收录屈原、宋玉等战国楚地诗人的作品,代表篇目包括《离骚》《九歌》《天问》等。该总集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与《诗经》并称"风骚"。

  2. 诗歌体裁

    作为一种文体,楚辞以楚国方言、音乐为基础,句式长短错落,多用"兮"字分隔,融合神话想象与个人抒情。其体例突破《诗经》四言限制,发展为"骚体",成为汉赋源头。

二、词源与特征

三、文学史地位

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集体创作向个人抒情转型。屈原《离骚》以370余句自传体长诗,开创"发愤抒情"传统,被《文心雕龙》称为"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其艺术手法直接影响汉赋创作,如贾谊《吊屈原赋》即承袭骚体。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楚辞"的释义强调其"楚声楚语"的地域特性与文体革新意义。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出楚辞"标志着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3. 游国恩《楚辞概论》(商务印书馆)系统考证楚辞与楚地巫歌、音乐的渊源关系。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权威词典链接,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文学史》等纸质权威文献的学术观点,未引用网络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楚辞的解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阐述:

  1. 定义与双重含义
    楚辞既指诗歌体裁,也指诗歌总集。作为体裁,它是以战国时期楚国方言为基础创作的浪漫主义诗体,因屈原的《离骚》而被称为“骚体”;作为总集,它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文集,收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经王逸增补注释为《楚辞章句》。

  2. 起源与发展
    楚辞起源于楚地民歌,融合了楚国的巫文化、方言和神话元素。屈原吸收其特点创作《离骚》《九歌》等,奠定了楚辞的文学地位,后人如宋玉、贾谊等仿效其体例,形成独特的“楚辞体”。

  3. 核心特点

    • 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丽,情感奔放,如《离骚》中的神游天际;
    • 地域特色:使用楚地方言(如“兮”字句式),描绘楚地风物与祭祀活动;
    • 神话色彩:大量融入神话传说与巫术元素。
  4. 文学地位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并称古典诗歌两大源头,开创了个人抒情传统,对汉赋、唐诗等影响深远。

  5. 代表作品与传播
    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是楚辞的核心篇章。西汉刘向首次编纂《楚辞》十六卷,东汉王逸增补注释,使其成为经典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篇章或名句解析,可参考《楚辞章句》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卜名参骞尺璧吹花节醇洁词诉带宽刀钱导热典型钝蒙恶客乏尽燔炮肥佼风胡凤尾牋腐忠革争寡约杭绢鹤唳风声和弭黄姜哗世洄澓诲约角兵借韵吉阳决理军声狂儿宽忍愦瞀览核梨氓令典骂不绝口毛孩子秣蹇木册女侄破镜重合轻惰秦衡鹙氅秋闺深究疏疏拉拉素札阗塞提炉痛察察痛恨脱售为我文献通考霞窗贤母良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