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辭的意思、敦辭的詳細解釋
敦辭的解釋
治詞,措詞。 漢 蔡邕 《月令問答》:“敦辭托説,審求曆象,其要者莫大於《月令》。”
詞語分解
- 敦的解釋 敦 ū 厚道,笃厚:敦樸。敦厚。敦實。 誠心誠意:敦聘。敦請。 督促:“使虞敦匠”。敦勸。敦促。 姓。 敦 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網絡擴展解釋
“敦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文獻中存在差異。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根據《漢典》和《月令問答》的記載,“敦辭”意為“治詞,措詞”,指嚴謹地組織或運用言辭。例如漢代蔡邕在《月令問答》中提到:“敦辭托説,審求曆象,其要者莫大於《月令》”,此處強調通過嚴謹的措辭來闡述學術觀點。
2.字義拆解
- 敦:古義為“厚道、誠懇”,如“敦厚”“敦聘”();
- 辭:指“文詞、言辭”,如“辭令”“修辭”()。
組合後,“敦辭”可理解為誠懇而嚴謹的表達方式,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學術或正式文書()。
3.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擴展為“真誠坦率的溝通”,但此用法缺乏古文依據,可能為現代語言環境下的延伸。
4.使用注意
- 在古籍中,“敦辭”多與學術考據相關,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 現代使用若指“誠懇言辭”,需注明語境差異。
建議參考《漢典》或《月令問答》原文以獲取更嚴謹的學術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敦辭》的意思:
《敦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話或文章表達得直接明了,毫不含糊。它常常用來形容言辭懇切,真誠而有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敦辭》一詞由“爾”和“言”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爾”的拼音是"ěr",含義是指代詞;“言”的拼音是"yán",含義是言語、說話。
它所涉及的部首總共有6個筆畫:爾(二畫)+ 言(四畫)= 六畫。
來源:
《敦辭》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卷九·南州列傳》和《西南夷傳·合骨書》中,起初是用來形容文字的輸入或削辭。後來,它演變為形容口才或文辭的佳作。
繁體字:
《敦辭》的繁體形式是「敦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對于《敦辭》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會使用不同的字體和字形來書寫這個詞。
例句:
1. 他的演講真是一篇《敦辭》,讓人深受啟發。
組詞:
詞語中使用了《敦辭》的詞組有:
1. 敦辭勝濫(形容言辭真誠有力,勝過那些濫用言辭的人)
2. 敦辭溫雅(形容言辭懇切,但又不失溫文爾雅)
近義詞:
與《敦辭》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确切
2. 直接
3. 真摯
反義詞:
與《敦辭》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模糊
2. 含糊
3. 拐彎抹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