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王後的意思、二王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王後的解釋

指古代新朝建立後前兩朝王族受封的後裔。《詩·周頌·振鷺序》:“二王之後來助祭也。” 鄭玄 箋:“二王, 夏 殷 也;其後, 杞 也, 宋 也。”《漢書·王莽傳上》:“博采二王後及 周公 、 孔子 世列侯在 長安 者適子女。” 唐 白居易 《二王後》詩:“二王後,彼何人? 介公 、 酅公 為國賓, 周武 、 隋文 之子孫。”《樂府詩集·新樂府辭八·二王後》題解:“《禮記·郊特牲》曰:‘禮二王之後,尊賢不過二代。’ 杜佑 曰:‘不臣二王後者,尊也。’…… 隋 封 後周 靖帝 為 介國公 ,唐封 隋 帝為 酅國公 以為二王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王後"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禮制傳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新王朝建立後,為彰顯尊崇前代、彰顯仁德,特别優待并冊封前兩代王朝的直系後裔為諸侯國君,使其保有宗廟祭祀之權,延續其先祖的祭祀香火。這一制度體現了"興滅國,繼絕世"的儒家政治理想。

二、制度背景與目的

  1. 源于"三恪"之禮:"二王後"制度是古代"三恪"禮制的一種具體體現。"三恪"指新王分封前代三個王朝的後裔以示尊崇,"二王後"則特指其中前兩代王朝的後裔。
  2. 政治象征意義:該制度旨在表明新王朝承天受命、尊重曆史傳承,同時安撫前朝遺民,鞏固統治合法性,彰顯新統治者的仁德與寬厚 。

三、曆史演變與實例

  1. 周代起源:周武王滅商後,分封黃帝後裔于薊、帝堯後裔于祝、帝舜後裔于陳,此為"三恪"早期形态。後世"二王後"概念由此衍生。
  2. 唐代典型:唐朝明确實行"二王三恪"制。唐以周、隋兩朝後裔為"二王後",封周後為介國公、隋後為酅國公,給予特殊禮遇,位列諸臣之上 。

四、文化意義 "二王後"不僅是一項政治制度,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需注意:"後"在此指"後代、後嗣",并非指"皇後"。

參考資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二王後”是一個曆史概念,主要涉及古代王朝更疊時對前朝後裔的禮遇政策。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新王朝建立後,對前兩朝王族後裔進行冊封,授予爵位以示尊崇。例如周朝分封虞、夏的後裔,隋唐時期封北周、隋朝後裔為“介國公”“酅國公”等。

二、曆史出處

  1. 起源: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周武王分封虞、夏後裔之事。
  2. 制度延續:唐代白居易《二王後》詩中提到“周武隋文之子孫”,表明該制度在唐代仍有實踐。

三、相關概念

四、應用實例

五、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如)提到“兩位妃子争寵”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史料,可能為後世文學衍生含義,需謹慎對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通典》等古籍,或查看、2、6等高權威性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二子拜免本月哱啰慘恨川境淳壹怵悐叢筱徂顔疊雪涷餒蹲守訪知帆楫煩僞非诋菲林伏鸾浮翔敷蕍廣座慣偷規儆詭數嘩拉拉黃金車家夥夾幕奸兇叫魂诘明金榜浄君抗聲鹍瑟遼甯吏巾鸾偶鸾绡羅纨廬室沒添貨面皰名醫匹聘輕飈青豆房齊齊整整起衰撒騷放屁繩菲省文實體筮擇隨時制宜騰縱通險暢機鼍仙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