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婢女。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若其女婢,賤辱由人。主婦之慈,破被殘羹;主婦之酷,鉗炙烙身。”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他的老母是那貴族家裡的女婢。”
女婢是漢語中對女性奴仆的特定稱謂,指古代或舊時家庭中從事雜役、侍奉主人的女性仆人。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演變、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詳細解析:
身份定義
指受雇于家庭、地位低下的女性服務者,主要負責家務、侍奉等勞動。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02頁
詞義辨析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14頁
古代用法
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女婢”與“奚”(更低階女奴)并列,屬“賤民”階層。唐代法律明文規定婢仆身份世襲(《唐律疏議·戶婚》)。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456頁
社會地位
女婢無人身自由,可被買賣或賞賜。如《紅樓夢》中襲人、晴雯均為賈府女婢,其命運依附于主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社會史》第178頁
貶義色彩
因封建等級制度,“婢”字衍生出“婢膝”(谄媚)等貶義詞,反映對奴仆階層的歧視。
來源:《漢語文化語義學》第92頁
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中,“女婢”一詞已罕見,多用于曆史語境或文學描寫;“保姆”“家政員”等中性詞取代其現實指代功能。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1350頁
“女婢”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女婢(拼音:nǚ bì,注音:ㄋㄩˇ ㄅㄧˋ)指舊時受雇于富貴家庭、從事家務勞動的女性,即“婢女”。其社會地位低下,常需服從主人安排,甚至可能遭受不公待遇。
女婢常見于中國古代及近代社會,尤其在大戶人家中承擔雜役,缺乏人身自由,反映了階級差異和性别壓迫(綜合、3、6、7)。
現代漢語中,“女婢”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當代更常用“保姆”“家政人員”等中性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康有為、郭沫若的相關著作,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抱娃娃北河綳瓷畚局裱挂捕生朝議楚江王鹾稅大辯不言擔鼓誕姿定做都盧緣法蘭克王國泛觞反政鳳胏麟脯剛謇高影苟同過來過往孤豔固執鶴禁恒等紅閨宦者令谏曹谏帷矯饬籍除伎坊罽幙擊鮮眍瞜礦石機淚漬煉行沒搭煞逆浪疲癃齊後瘧三湯五割生道沈薶霜蕊叔代碎身粉骨田冊條款挑痧同聲翻譯退懦渦漩下半夜銜結校令轄區偕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