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寬束衣帶。形容悠閑自在,從容不迫。《穀梁傳·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緩帶。” 楊士勳 疏:“緩帶者,優遊之稱也。”《漢書·匈奴傳贊》:“使邊城守境之民父兄緩帶,稚子咽哺。”《晉書·羊祜傳》:“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壘深溝地,幕府輕裘緩帶時。”
(2).猶解帶。《後漢書·鮑昱傳》:“初, 德 被病數年, 昂 俯伏左右,衣不緩帶。”
緩帶(huǎn dài)是古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既可指具體的衣飾狀态,亦能形容人的儀态風姿。其核心釋義及權威出處如下:
字義分解
組合義:字面指“寬松的衣帶”,隱喻不受拘束、悠然自得的狀态。
核心詞義
《晉書·羊祜傳》(唐代房玄齡等撰)
“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
釋義:羊祜督軍時身着輕暖皮裘,衣帶寬松,不着铠甲,體現其治軍從容、儒雅之态㈢。此典為“緩帶”最著名的出處。
《漢書·朱博傳》(東漢班固撰)
“博遷琅邪太守,常令屬縣緩帶輕繇。”
釋義:朱博任太守時,命下屬縣吏減輕徭役負擔(“緩帶”喻政策寬松)㈣,此處引申為寬政恤民。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緩帶”: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緩帶”為:
參考資料來源:
㈠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㈡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㈢ 房玄齡等《晉書·卷三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㈣ 班固《漢書·卷八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㈤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㈥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㈦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緩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意義
指寬松衣帶或解下衣帶。如《後漢書》記載“衣不緩帶”,強調動作層面的解帶行為。
引申意義
形容人悠閑自在、從容不迫的狀态。如《漢書·匈奴傳》提到“父兄緩帶,稚子咽哺”,描繪邊疆安甯的生活場景;《晉書·羊祜傳》中“輕裘緩帶”則用于描述儒将風度。
文學意象
常與“輕裘”搭配(如成語“緩帶輕裘”),體現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從容雅緻,例如王安石詩句“幕府輕裘緩帶時”。
曆史語境
在禮儀或軍事記載中,“緩帶”既可指實際動作(如侍疾時不解衣帶),也可象征治理有方、社會安定(如《穀梁傳》中“三人緩帶”)。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書》《晉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巴巴頭拜影偪隘昌博讒哳逞蠻觸目皆是磁懸浮車輛漎漎大招點球調職跌跌鬥紛方丈洲犯間獦狚割舍了公頃海飓好受核視鴻鸾歡暢黃骢疊見始知終金石學抉目開輔狂憃煉金魯風鞵洛成冒尖梅粉眉南面北描眉畫眼密庸排頭兵旁行斜上憑心乾羅七裡濑氣噓噓軟腳筵三晡桑榆末景蛇膽牲醴詩榜停辛貯苦通才同藏通計熟籌頭畜拖鞋彎腰文傑湘漢鮮衣兇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