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盟;締盟。 明 孫仁孺 《東郭記·則得妻》:“自憐出世獨鐘情,偶爾姻緣巧訂盟。” 清 戴名世 《崇祯甲申保定城守紀略》:“ 羅彥 兄弟、 宗元 等哭曰:‘曩者隻城守,今則復君父仇矣!’各飲泣北向拜,又羅拜,重訂盟。” 許地山 《集外·螢燈》:“我單人去見國王,要他與我們訂盟,彼此不相侵略。”
關于“訂盟”的詞義解釋,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可歸納如下:
婚姻場景
指訂婚儀式,俗稱“小聘”。具體包括男女雙方通過送聘禮、籤訂婚約等流程确定婚姻關系,常見于傳統婚俗中。現代也可參考黃曆中“宜訂盟”的日期進行領證或訂婚。
廣義結盟
表示締結盟約或籤署協議的行為,如國家、團體間的結盟。例如《東周列國志》中記載的“訂盟而别”即為此意。
黃曆術語
在傳統曆法中,“宜訂盟”多指適合定親、結拜或籤訂重要契約的吉日。
與“納彩”的區别
納彩是古代婚姻“六禮”之一,僅為提親環節;訂盟則包含送聘禮、籤訂婚約等更具約束力的流程。
以上解釋綜合了傳統婚俗、曆史文獻及現代應用的多元視角,覆蓋了婚姻、社交、契約等不同場景。
訂盟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訂立婚約或結成聯盟。通常用于描述兩個人訂婚的儀式,表示雙方決定相互承諾并建立婚姻關系。也可以用來表示兩個團體或國家之間達成合作、聯合或友好關系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訂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讠(訂的意思)和皿(盟的意思),讠在左邊,皿在右邊。訂的筆畫是6,皿的筆畫是5。
來源、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訂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婚姻習俗和國際關系。在古代,訂婚通常是由雙方家族協商決定的,表示兩個家族的聯姻關系。而國際關系中,盟約是建立國家之間友好關系和合作的重要方式。
在繁體字中,訂可以寫作訂,盟可以寫作盟。
在古時候,訂盟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變體,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字形和寫法。
例句:1. 他們在家族的見證下訂盟,準備步入婚姻的殿堂。
2. 兩國首腦在莊重的場合下舉行了盛大的訂盟儀式。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婚盟、盟約、訂婚、聯盟
近義詞:結親、結盟、立約、訂立
反義詞:解約、分崩離析、敵對、背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