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瓶。盛酒的大瓶。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六:“今人盛酒大瓶謂之京瓶,乃用京師京字,意謂此瓶出自京師,誤也。京字當用經籍之經字。 普安 人以瓦壺小頸環口脩腹、受一鬥、可以盛酒者,名曰經,則知經瓶者當用此經字也。”
“京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京瓶(jīng píng)指古代盛酒的大瓶,實際應為“經瓶”。此名稱源于宋代對特定容器的稱呼,主要用于儲存酒類飲品。
曆史與誤用考據
據宋代袁文《甕牖閑評》記載,當時民間誤将“經瓶”寫作“京瓶”,認為此瓶源自京師(京城),但實際“經”字指代普安人使用的一種瓦壺,其形制為“小頸環口修腹”,容量約一鬥,專用于盛酒。
字形與詞義演變
用途與文化關聯
經瓶作為酒器,反映了宋代釀酒業的興盛及酒文化的發展,其形制設計便于密封與長期儲存,具有實用價值。
現代認知
現代詞典多将“京瓶”列為“經瓶”的異寫形式,強調其曆史誤用背景,實際使用中該詞已較為罕見。
總結來看,“京瓶”是“經瓶”的訛傳形式,其考據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演變中的音形變化現象。
《京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常用來形容品行高尚或者儀表端莊的人。這個詞源自古代《詩經•小雅•車舝》中的一句詩,形容國君的德行高尚如同京城中的瓶器一樣,因此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
《京瓶》的拆分部首是“瓦”和“皿”,其中“瓦”是瓶器的意思,而“皿”是容器的意思。它一共有9個筆畫。
《京瓶》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舝》中,成文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京缾」。
在古代漢字中,《京瓶》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瓶的字形為“瓿”,瓿與瓶形狀相似但更扁平,皿的字形為“皀”。這兩個字的合寫形成了《京瓿》。
他一生品行高尚,兒孫敬仰他如同京瓿之于京城。
京城、京華、瓶器、德行、高尚
品行高尚、儀表端莊、德行高潔、身世高貴
卑劣無恥、品行卑下、丑陋不堪、傲慢狂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