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削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盜俠》:“ 黎 歸,氣色如病,臨鏡方覺鬚刜落寸餘。”
“刜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中記載:“黎歸,氣色如病,臨鏡方覺須刜落寸馀。”此處描述人物因受驚導緻胡須被削落的情景,是典型用例。
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更常用“削落”“砍斷”等詞。閱讀古籍時遇到“刜落”,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對象。
刜落(shuā lu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砍伐、割去。通常用來形容植物被刀斧等工具砍伐或割除的行為。
刜落的部首是刀(刂),共有10個筆畫。
刜落一詞的來源不甚明确。在古代文獻中,刜落多用于形容植物被砍伐的過程,如《左傳·湣王》:“禽之財,刜持鄙工。”但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刜落這個詞,而是更常見的用法是“砍伐”、“割除”等相近詞彙。在繁體字中,刜落被寫作「剮落」。
刜落二字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化。在《康熙字典》中,刜采用了「異體字」的寫法,即将部首刀(刂)放在下方,而下面的部分則是落。這種寫法略有不同,但仍然是刜落的同義寫法。
1. 那個兵草叢中,砍伐了幾株松樹,這片區域刜落一空。
2. 為了建設新的工廠,不得不刜落一大片森林。
刜落的組詞包括:刜伐、刜除、刜樹等。
刜落的近義詞包括:砍伐、割除、砍樹等。
刜落的反義詞是生長,即植物成長的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