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力吹動。 南朝 梁 沉約 《檐前竹》詩:“風動露滴瀝,月照影參差。” 宋 蘇轍 《黃樓賦》:“振臂長嘯,風動雲興。” 茅盾 《子夜》十:“西斜的太陽光把一些樹影子都投射在那石階,風動時,這五級的石階上就跳動着黑白的圖案畫。”
2.謂廣泛響應。《書·大禹谟》:“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資治通鑒·唐高宗上元元年》:“陛下若取士以德行為先,文藝為末,則多士雷奔,四方風動矣。” 宋 張載 《正蒙·三十》:“‘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從欲風動,神而化也。”
3.猶言風疾病發作。 晉 王羲之 《雜帖》:“吾涉冬節,便覺風動,日日增甚。”
指教化、教育感化。 宋 蘇轼 《薦宗室令畤狀》:“伏望聖慈,特賜考察,召緻館閣,養其高才,而遂其遠業,以風動宗室,勸示海内。”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師育王裕公生塔之碑》:“寺居五山之一,領其事者若 大閣 璉公 、 大慧 果公 、 無準 範公 、 橫川 珙公 ,俱一時名德,風動四方。”《續資治通鑒·元仁宗延祐元年》:“帝初政風動天下。”
“風動”是“風動”的繁體寫法,其拼音為fēng dòng,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物體因風力作用而産生運動。
例句:南朝梁·沈約《檐前竹》詩:“風動露滴瀝,月照影參差。”
現代應用:如“風動工具”(利用壓縮空氣驅動的機械工具,如風動扳手)
比喻某種思想、政策等像風吹動般迅速傳播并引發廣泛支持。
出處:《尚書·大禹谟》:“四方風動,惟乃之休。”意為四方如風吹草伏般響應。
擴展:宋代張載《正蒙》中也用此義,指教化普及的效果。
指因風邪入侵導緻的疾病症狀(如眩暈、肢體麻木等)。
古籍記載:晉代王羲之《雜帖》提到“風動”與冬季疾病加重相關。
如需更詳細古籍原文或現代技術應用案例,可參考漢典及文學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