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reak through brambles and thorns]∶砍倒荊棘開路
不願披荊斬棘地從森林中穿過去
(2) [hack one’s way through difficulties]∶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困難
而那披荊斬棘,也正是一個鬥士的工作
(1).斬除荊棘。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男子砍伐樹木,披荊斬棘開辟土地。” 徐遲 《生命之樹常綠·大勐龍和小勐侖》:“沒有砍刀,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于是他們揮舞大砍刀,披荊斬棘,劈藤砍樹。”
(2).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或創業過程中掃除障礙,克服困難。語本《後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 關中 。”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争朝》:“況此 河套 一方,沃野千裡,我祖宗披荊斬棘,開創何難!” 朱自清 《*********先生怎樣走着中國文學的道路》:“這卻正見出他是在開辟着一條新的道路;而那披荊斬棘,也正是一個鬥士的工作。”亦省作“ 披荊 ”。 鄭澤 《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披荊羨 熊繹 ,篳路翩來栖。”
“披荊斬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最早出自南朝·宋·範晔《後漢書·馮異傳》,記載漢光武帝劉秀對大臣的稱贊:“為吾披荊棘,定關中。”意指馮異在創業過程中幫助清除障礙、奠定基業。
比喻在創業或前進道路上: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披荊斬棘”不僅承載曆史典故,更被廣泛用于激勵面對困境時的積極行動。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現代文學作品。
《披荊斬棘》是一個成語,意為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毫不退縮。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包括“披”、“荊”、“斬”和“棘”。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披”字的部首為 “扌”,總筆畫數為 8。
- “荊”字的部首為 “艹”,總筆畫數為 9。
- “斬”字的部首為 “斤”,總筆畫數為 11。
- “棘”字的部首為 “木”,總筆畫數為 12。
來源:
《披荊斬棘》這個成語的來源,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傳說中,春秋時期魯國的公子揚為了報仇,不怕艱難險阻,牽着一匹野狗穿過荊棘地帶,最終攻克了敵人的城池。這個故事象征了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的精神。
繁體:
《披荊斬棘》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有時會使用“披”字的古體“抨”字,以及使用“斬”字的古體“斬”字。
例句:
- 他披荊斬棘,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 無論遇到多少困難,我們都要披荊斬棘,争取取得勝利。
組詞:
- 披山峻嶺
- 斬草除根
- 棘手問題
近義詞:
- 闖蕩
- 翻山越嶺
- 行俠仗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