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訛脫的意思、訛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訛脫的解釋

亦作“譌脫”。指文字上的錯誤、脫漏。 宋 趙善愖 《柳文後跋》:“及到官,首取閲之,乃大不然,訛脫特甚。” 清 張之洞 《讀古人文集》:“若坊刻《文選集腋》,譌脫璅碎,首尾不具,掇拾入文,無益有害。” 易宗夔 《新世說·夙慧》:“ 潘稼堂 資稟絶人,幼有聖童之目,覽歷書一過,即能闇誦,無所訛脫,首尾不遺一字。” 胡適 《陸賈<新語>考》:“大概《子彙》本另出于一種較古的底本,故訛脫最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訛脫”是文獻學中的常用術語,指文字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訛)和脫漏(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含義
    指文字内容在流傳過程中産生的錯字、誤寫(訛)以及遺漏、缺失(脫)。例如,古籍版本因抄寫或印刷失誤導緻語句不通,即屬于“訛脫”現象。

  2. 異體寫法
    亦作“譌脫”,多見于古代文獻。


二、曆史用例與校勘意義

  1. 文獻記載

    • 宋代趙善愖在《柳文後跋》中提到“訛脫特甚”,批評某版本文字錯漏嚴重。
    • 清代張之洞強調校勘需注意“譌脫璅碎”,避免因版本問題影響理解。
  2. 校勘方法
    處理訛脫需綜合考辨異體字、俗體字,分析拓本泐蝕痕迹,并對比不同版本以修正錯誤。


三、典型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柳文後跋》《新世說·夙慧》等文獻中的具體案例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訛脫》這個詞的意思:給人以欺騙的印象,有欺詐嫌疑。 拆分部首和筆畫:該詞的部首為言,共有10個筆畫。 詞源:《訛脫》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最初用于形容人們通過言辭欺詐他人。後來,這個詞也被引申為指一切具有欺詐性質的行為。 繁體字:詿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意思和現在一樣。 例句:他的言辭讓人感到訛脫,不知道能否相信他所說的話。 組詞:欺詐、欺騙、詐騙、虛假、口是心非。 近義詞:詐騙、欺詐、虛假、假冒。 反義詞:真實、誠實、可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