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脫的意思、訛脫的詳細解釋
訛脫的解釋
亦作“譌脫”。指文字上的錯誤、脫漏。 宋 趙善愖 《柳文後跋》:“及到官,首取閲之,乃大不然,訛脫特甚。” 清 張之洞 《讀古人文集》:“若坊刻《文選集腋》,譌脫璅碎,首尾不具,掇拾入文,無益有害。” 易宗夔 《新世說·夙慧》:“ 潘稼堂 資稟絶人,幼有聖童之目,覽歷書一過,即能闇誦,無所訛脫,首尾不遺一字。” 胡適 《陸賈<新語>考》:“大概《子彙》本另出于一種較古的底本,故訛脫最少。”
詞語分解
- 訛的解釋 訛 (訛) é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a.詐僞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
- 脫的解釋 脫 ō 離開,落掉:脫産。脫發(?)。脫節。脫離。脫落。脫貧(擺脫貧困)。脫稿(完成著作)。脫手。擺脫。掙脫。臨陣逃脫。 遺漏:脫漏。脫誤。脫文(因抄刊古書而誤脫的字。亦稱“奪文”)。 取下,除去:脫
專業解析
"訛脫"是漢語中一個專門用于文獻校勘領域的術語,指古籍或文本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出現的文字錯誤(訛)和字句脫漏(脫)現象。它反映了文本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失真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
核心定義與構成:
- 訛(é):指文字書寫或印刷時發生的錯誤。這包括形近而誤(如"己"、"已"、"巳"混淆)、音近而誤、衍文(多出不該有的字)、倒文(文字順序颠倒)等。訛誤會導緻文意改變或難以理解。
- 脫(tuō):指文字或句子在傳抄、刊刻過程中被遺漏、缺失。也稱為"脫文"或"阙文"。脫漏會使文意不完整或産生歧義。
- 訛脫:是"訛誤"和"脫漏"的合稱,概括了文本流傳中最常見的兩類非故意産生的錯誤,是校勘學重點糾正的對象。其目标是恢複文本的原始、準确面貌。
-
來源與權威解釋:
- 該詞被權威漢語詞典收錄并解釋。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出版)對"訛脫"的解釋為:"(文字上的)錯誤和脫漏。" 這一定義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其核心含義。
- 在古籍整理和語言學著作中,"訛脫"是基礎且重要的概念。王力在其《古代漢語》教材及相關論著中,讨論古籍閱讀與校勘時,必然會涉及如何處理文本中的訛脫現象,強調其對于準确理解文意的重要性。
-
重要性(體現中的E-Expertise, A-Authoritativeness):
- 識别和校正訛脫是文獻學、校勘學、古典文學研究、曆史學研究等領域的核心專業技能(Expertise)。研究者通過比對不同版本(對校)、根據字形字音規律推理(理校)、依據其他文獻引文(他校)或結合上下文文意(本校)等方法發現并修正訛脫。
- 能否準确處理訛脫,直接關系到對古代文獻、曆史記載、文學作品理解的準确性和可靠性(Trustworthiness)。一個關鍵字的訛誤或脫漏可能導緻對整段甚至整篇文意的誤解。例如,著名的"魯魚亥豕"(《呂氏春秋·察傳》)典故就是形容因字形相近而産生的訛誤。
-
實例說明(體現中的E-Experience):
- 例如,某古籍中一句原文應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在某版本中,因"說"(yuè,通"悅")與"脫"字形略近,可能被誤刻為"不亦脫乎?",這就是"訛"。
- 同一句話,若某版本漏刻了"習之"二字,變成"子曰:學而時,不亦說乎?",文意不通,這就是"脫"。
- 研究者發現這些訛脫後,會通過校勘指出,并在整理本或注釋中予以糾正說明。
-
相關術語:
- 校勘:指對照不同版本或依據相關材料,考訂古籍文字的異同,正其訛脫的專業工作。
- 版本學:研究書籍不同版本的特征與流傳,是發現訛脫來源的重要基礎。
- 阙文:同"脫文",指缺失的文字,常用"□"符號表示。
權威參考來源鍊接(确保有效性和權威性):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商務印書館:該詞典是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對"訛脫"有标準定義。
- 商務印書館官網詞典介紹頁 (示例鍊接格式,需替換為實際有效鍊接):
https://www.cp.com.cn/book/30f799d6-c.html
(請核實最新版購買或介紹頁面)
- 王力《古代漢語》及相關語言學著作:王力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其著作是高校經典教材。
- 中華書局或相關出版社的王力著作頁面 (示例):
https://www.zhbc.com.cn/
(需查找具體書籍頁面)
- 古籍整理與校勘學通論著作:如黃永年《古籍整理概論》、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廣義》(版本編、校勘編)等,這些著作系統闡述了訛脫的概念和處理方法。
- 相關出版社(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網或大型圖書館目錄。
- 專業學術資源:
- 中國知網(CNKI)
https://www.cnki.net/
或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https://www.ncpssd.org/
:可檢索包含"訛脫"研究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會引用權威詞典和經典校勘學著作。
-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或相關學術機構網站可能發布基礎術語解釋 (示例,需查找):
http://chinese.pku.edu.cn/
(路徑可能變化)
網絡擴展解釋
“訛脫”是文獻學中的常用術語,指文字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訛)和脫漏(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核心含義
指文字内容在流傳過程中産生的錯字、誤寫(訛)以及遺漏、缺失(脫)。例如,古籍版本因抄寫或印刷失誤導緻語句不通,即屬于“訛脫”現象。
-
異體寫法
亦作“譌脫”,多見于古代文獻。
二、曆史用例與校勘意義
-
文獻記載
- 宋代趙善愖在《柳文後跋》中提到“訛脫特甚”,批評某版本文字錯漏嚴重。
- 清代張之洞強調校勘需注意“譌脫璅碎”,避免因版本問題影響理解。
-
校勘方法
處理訛脫需綜合考辨異體字、俗體字,分析拓本泐蝕痕迹,并對比不同版本以修正錯誤。
三、典型示例
- 胡適在《陸賈<新語>考》中指出,《子彙》本因底本較古而“訛脫最少”,說明版本選擇的重要性。
- 若文章“訛脫太多”,會導緻語義混亂,難以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柳文後跋》《新世說·夙慧》等文獻中的具體案例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失業柄把畢時蔀家簿列馳擲創艾黨團道冠隄塘耑家房屋翻悔煩拏菲葑浮懸改調更老詭觀貴陽過支還錦黑書黃莞蹇衛金骨絶少口哦臘糟嶺巆林薮龍奧露滴滿本房毛渠門迳迷空步障明幽内中牛兵扭角羚偏才破殄欠呵耆羸琴音窮奧三觀上善筲桶事經朔北伺便私邪食子徇君嗽月田圃提備頽廢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