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托正直。《宋史·儒林傳四·薛季直》:“託正以行邪,僞直以售佞。”
關于“讬正”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讬正”意為“假托正直”,指表面僞裝成正直的姿态,實則隱藏不正當的意圖。該詞含貶義,常用于揭露僞善行為()。
二、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宋史·儒林傳四·薛季直》中的例句:“託正以行邪,僞直以售佞”,通過對比“讬正”與“僞直”,批判表裡不一的虛僞品性。
三、結構解析
四、相關詞彙
提示: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讬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讀作"tuō zhèng"。
它的拆分部首是"讠"和"正",其中"讠"是"言字旁",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意思;"正"是"正字頭",表示直、直立、正直的意思。
《讬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奏疏》中,意為請求得到正當的判決或許可。它在現代漢語中的含義是把事情講清楚,使得其結果合乎正義。
《讬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託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讬"的原始形态為象征手臂的部分與意思相關的部分的結合,表示舉手、牽扯、請求等意思。"正"的原始形态則為一個人直立的形狀,表示正、直的意思。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深信隻要将真相告訴法官,就一定能夠得到法庭的讬正。
根據上下文和語境,可以将《讬正》與以下詞語關聯起來:
組詞:許諾、承認、合法、贊同、同意
近義詞:認可、确認、鑒定、清楚、明确
反義詞:質疑、否定、違法、不公、不正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