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擾,抗拒。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彼安常習故之流,所安者目前,所知者陳例,所辟者嫌疑,得不震而疑,同聲而撓格者乎?” ********* 《上李鴻章書》:“且令天下之人皆知新法之益如此,則踵行他政,必無撓格之虞,其益固不止一端也。”
“撓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阻擾、抗拒,具體解釋如下:
阻撓與抗拒
指對某種行為、政策或變革的幹擾和抵制。例如:
語境延伸
多用于描述對改革、創新或外來事物的抵觸,強調人為的阻礙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清代及近代文獻。
撓格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扌(手)和各(個),總筆畫數為8畫。
撓格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晚近,可以追溯到網絡用語中。在網絡語境中,撓格通常用來形容一種被激怒或不快時的表情,表達出對某種事物的不悅或無奈之情。
與簡體字不同,撓格在繁體字中是「撓格」。繁體字「撓」的拆分部首為手和巧,總筆畫數為16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直接對應“撓格”這個詞的寫法。然而,古代有一些漢字和解釋與撓格有相近之處。例如,“挑”字有着刺激、惹惱的意思,而“格”字有着勞苦、機制等含義,結合起來也可以理解為“撓格”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撓格”一詞的例句:
1. 讓人撓格不已的事情,我到底是怎麼惹到他的呢?
2. 她的無理行為真是讓我一直撓格。
3. 這個問題真是個撓格的難題,我怎麼也解決不了。
撓格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撓頭(形容犯傻或發愁)、撓牆(形容很無聊)、撓衆(形容劈腿)、撓腦(形容思考困難)等。
近義詞:發火、生氣、惱怒
反義詞:開心、愉快、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