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名。 唐 李綽 《尚書故實》:“ 李汧公 取桐孫之精者,雜綴為之,謂之百納琴,用蝸殼為徽,其間三面尤絶異。通謂之響泉、韻磬,絃一上可十年不斷。”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 李汧公 鎮 宣武 ,好琴、書。自造琴,取新舊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膠綴。所蓄二琴殊絶,其名‘響泉’、‘韻磬’者也。” 宋 蘇轼 《破琴》詩叙:“度數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絃。此生若遇 邢和璞 ,方信 秦 筝是響泉。”
“響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地理名稱
指内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一處自然景觀。該泉因聲音震動會引發泉水噴湧而得名,如拍手或呼喊時泉水會形成水柱,具有聲控特性。
二、古琴名稱
唐代李汧公(李勉)所制的名琴,與“韻磬”并稱。其特點包括:
三、比喻用法(較少見)
個别資料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聲音洪亮如泉湧,多用于贊美歌聲、演講等。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義。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遇到該詞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優先考慮地理實體或古琴的經典釋義。
《響泉》是一個名詞詞組,指的是一種泉水噴湧時發出的聲響。
《響泉》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水,分别代表着發聲和水流。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響泉》一詞的來源不确切,但據說與古代傳說中的泉神有關,泉神可以使泉水噴湧并發出聲響。
《響泉》的繁體字寫作「響泉」。
在古時候,「響泉」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但基本保持不變。
1. 遊人們聚集在山腳下,聆聽着響泉的歡樂聲音。
2. 清晨,我去響泉旁散步,欣賞着泉水歡快的流動聲。
組詞:響聲、水泉、泉水。
近義詞:噴泉、湧泉。
反義詞:寂靜的泉水、無聲的水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