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spectable and morally lofty or upright]∶清高可貴
(2) [a person of high honorable position]∶職位較高而不掌實權的人
位列清貴
(1).清高可貴。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欲以收清貴於當世,播德音於将來。”《晉書·王羲之傳》:“﹝ 庾亮 ﹞臨薨,上疏稱 羲之 清貴有鑒裁。” 冰心 《南歸》:“至于身後的事呢,是你們所想不到的那樣莊嚴、清貴、簡單。”
(2).高貴顯要。 唐 陳鴻 《長恨歌傳》:“叔父昆弟皆位列清貴,爵為通侯。” 宋 王操 《上李昉相公》詩:“弱冠登龍入粉闈,少年清貴古來稀。”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五:“ 鄭禮臣 初入内庭,矜誇不已,同席諸人皆不能對,甚減懽笑。有妓下籌指 禮臣 曰:‘學言語,毋乃得色,然學士一時清貴,亦在人耳。’”
“清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清高可貴(品德層面)
指人品高潔、不慕名利,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感。例如《晉書·王羲之傳》記載庾亮稱贊王羲之“清貴有鑒裁”,強調其品格與判斷力。該含義在古籍中常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用“收清貴於當世”表達對高尚德行的追求。
高貴顯要(地位層面)
指身份尊貴或社會地位高,但可能不掌握實際權力。例如清朝皇室獵場“亞布力”曾是“滿清貴族的狩獵圍場”,體現貴族身份;現代語境中也可形容職位高但無實權的狀态(如提到“位列清貴”)。
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現代語境分析,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清貴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品質高雅、貴重、清潔。
清貴的部首是水,共有15個筆畫。
《清貴》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周禮·地官·大宗伯》中,意為清澈而貴重。
繁體字為「清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清貴的字形略有不同,如「㝵貴」。
1. 她穿着一襲清貴素雅的長裙,給人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
2. 這件藝術品的價值非常清貴,是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珍品。
清朗、清新、貴族、貴重、高貴
高貴、典雅、珍貴
庸俗、低賤、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