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fle;minor matter;petty thing;minimal;minuscule] 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十的百萬分之一
禍患常積于忽微。——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1).古代極小的度量單位名。《漢書·律曆志上》:“銖者,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 清 黃宗羲 《答劉伯繩問律呂書》:“其釐之積,便奇零而為忽微矣。”
(2).極言細微。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發於忽微,形於音聲,播於歌詠,見之於人事。”《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忽微"是漢語中源自古代度量單位的複合詞,原指極小的數量單位。《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古代極小的度量單位名,後泛指極微小的事物或數量",其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過程。
從詞源構成分析,"忽"與"微"在古漢語中均為微小計量單位,據《說文解字注》記載:"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而"微"則相當于百萬分之一尺。二者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複合結構,強調事物微小程度呈幾何級數遞減的特征。在語法功能上,該詞既可作名詞表示具體量值,如《漢書·律曆志》載"度長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其中"黍累"即含忽微之義;也可作形容詞描述抽象概念,如歐陽修《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于忽微"的哲學引申。
現代漢語中,"忽微"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不遺""慎防"等動詞搭配,構成"不遺忽微""慎防忽微"等四字格,體現對細節的重視。相較于"毫厘""涓埃"等近義詞,《近義詞辨析詞典》指出其更強調事物發展初期的潛在性特質,多用于警示量變引發質變的哲理表述。
“忽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忽微”指極其微小的單位或事物,具體可拆解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新五代史·伶官傳》或《漢書·律曆志》原文。
白鹞子半明半暗扮戲子暴奪稱道馳辭滌雅堕馬髻發坼番下廢熄奉粟高棱高腔宮服冠纓谷狗姑爺海地合共黑甲合子菜鬨争花帽軍交仗幾次三番解止觭偶拘愞趷落課兆口角春風缭缭零丁論能螞蟻啃骨頭木熙耐童兒尿道朋煽普度潛圖問鼎愆儀騎鲸李嬛佞秋蘭秋麥饒辯冗穢贍博神祗殊趣私谥訴願搨子岧崹投機取巧頽想駝毼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