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微的意思、忽微的詳細解釋
忽微的解釋
[trifle;minor matter;petty thing;minimal;minuscule] 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十的百萬分之一
禍患常積于忽微。——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詳細解釋
(1).古代極小的度量單位名。《漢書·律曆志上》:“銖者,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 清 黃宗羲 《答劉伯繩問律呂書》:“其釐之積,便奇零而為忽微矣。”
(2).極言細微。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發於忽微,形於音聲,播於歌詠,見之於人事。”《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詞語分解
- 忽的解釋 忽 ū 粗心,不注意:忽視。疏忽。忽略。************。 迅速,突然: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 長度和重量單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忽微(極言細微)。微忽其微。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微的解釋 微 ē 小,細小:細微。輕微。微小。微型。微觀。微雕。微積分。微電腦。微量元素。謹小慎微。微乎其微。 少;稍:稍微。微笑。微調(俹 )。 衰落;低下:卑微。微賤。 精深;精妙:微妙。精微。微言大義。
網絡擴展解釋
“忽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忽微”指極其微小的單位或事物,具體可拆解為:
- 忽:古代長度單位,等于一寸的十萬分之一(1忽 = 0.01毫米)。
- 微:更小的單位,等于一忽的百萬分之一(1微 = 0.00001毫米)。
因此,“忽微”常用來形容難以察覺的細微事物或隱患,如歐陽修名句:“禍患常積于忽微”。
二、詞源與演變
- 古代度量單位
源自《漢書·律曆志》:“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指事物從極微小逐漸積累至顯著的過程。
- 引申為抽象概念
唐代鄭棨《開天傳信記》中擴展為“發于忽微,形于音聲”,形容事物從細微處發展成形。
三、文學與哲學意義
- 警示作用: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伶官傳》中用“忽微”強調忽視細節的後果,表達“防微杜漸”的哲理。
- 辯證思維:清代黃宗羲在《答劉伯繩問律呂書》中提到“忽微”積累的數學變化,體現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四、現代使用場景
- 描述變化:如天氣、情緒的瞬間微小波動(例:“情緒忽微難測”)。
- 強調細節重要性:常用于學術寫作或管理領域,提醒關注潛在風險。
五、相關擴展
- 近義詞:細微、毫末、秋毫。
- 反義詞:顯著、宏大、浩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新五代史·伶官傳》或《漢書·律曆志》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忽微》的詞義
《忽微》是一個成語,意為突然而微小的變化。它表達的是一種狀态的瞬間轉變,常用來形容情況或事物的變化迅速而微不足道。
拆分部首和筆畫
《忽微》這個詞的部首是心,表示與情感、心态等相關。它的筆畫數是12畫。
來源
《忽微》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小雅·好省》:“先民有言:忽微無端,日月有糟。”意為人們常說:忽然發生的微小的事情,日月也有不順利的時候。這是在形容事物的變化是突然而且微小的。
繁體
《忽微》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忽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忽微」一詞的寫法沒有明顯差異。
例句
他花了很長時間琢磨,最終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隻有一句話:“忽微間,一切變得清楚起來。”
組詞
結構類似的詞語有:忽明忽暗、忽上忽下、忽忽忽悠悠、忽然、忽而。
近義詞
近義詞有:微末、微細、微小。
反義詞
反義詞有:反常、突如其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