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溶的意思、潼溶的詳細解釋
潼溶的解釋
黏糊貌。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筆墨》:“合墨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敗臭,寒則難乾潼溶,見風自解碎。” 缪啟愉 校釋:“所謂‘潼溶’,即指膠乾得不好,或者無法使膠乾得很好,以緻發生黏糊狀态。”
詞語分解
- 潼的解釋 潼 ó 〔潼關〕a.關名,在中國陝西省東部;b.地名,在中國陝西省東部。 〔潼潼〕高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溶的解釋 溶 ó 〔溶溶〕a.形容寬廣;b.形容水流動;c.形容月色蕩漾。 在水中或其他液體中化開:溶化。溶解。溶液。溶劑。溶洞。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潼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óng róng,其核心含義為“黏糊貌”,主要用于描述物體呈現黏稠、難以幹燥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定義
指物體(尤其是膠類物質)因幹燥條件不佳而呈現的黏糊狀态。例如,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筆墨》中提到制墨時若溫度不當,膠會“難乾潼溶,見風自解碎”,說明膠未幹透時易黏連,幹燥後易碎。
-
語境來源
該詞源自古代工藝文獻,常見于描述膠、墨等材料的制作問題。如《齊民要術》指出,制墨需避開二月、九月,因氣溫影響膠的幹燥效果,導緻“潼溶”現象。
-
字詞結構
- “潼”:本義為地名(如潼關),此處可能與“溶”組合成連綿詞,無單獨含義。
- “溶”:意為溶解、化開,與“潼”結合後引申為黏稠不幹的狀态。
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見于古代技術類書籍,如制墨、制膠工藝的記載。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偶見于古籍研究或專業領域。
補充說明
- 近義詞:黏糊、黏稠。
- 反義詞:幹燥、脆硬。
- 權威參考:可查閱《齊民要術》原文或相關校釋本(如缪啟愉校釋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工藝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 h2>潼溶的意思< /h2>
< p>潼溶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tóng róng"。它由部首 "氵(三點水)"和 "象"組成,總計9個筆畫。"氵"表示水,"象"表示相似、相同。因此,潼溶的意思是兩個物質在相互作用下溶解成一種相似的狀态。這個詞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描述水中溶解物質的特性。
< h2>潼溶的繁體< /h2>
< p>潼溶的繁體字是「潼融」。在繁體字中,“融”代表了水的融化狀态,“融合”、“融化”有相似的意思。在台灣和香港等地區,繁體字仍廣泛使用。
< h2>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h2>
< p>在古時候,"潼溶"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上的變化主要在于結構和筆畫方面。偏旁部首 "象" 曾經是兩個少之又少、并聯在一起的圖形,通過簡化和統一,才演變成了現在的部首形态。此外,字的結構和筆畫也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但整體保持了類似的意思。
< h2>潼溶的例句< /h2>
< p>1. 鹽水中的鹽會潼溶在水中,使其呈現出相似于純淨水的狀态。
< br>2. 老師将問題潼溶在課堂讨論中,讓學生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
< h2>潼溶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h2>
< p>組詞:潼洄(tóng huí,形容水流湍急),溶解(róng jiě,表示溶解物質中的溶解過程)。
< br>近義詞:融合(róng hé),融化(róng huà),都指物體間混合、融合的過程。
< br>反義詞:析出(xī chū),指溶液中溶解物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的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