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蟹名。
“鲖蟹”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螃蟹,其解釋主要來源于古籍記載,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鲖蟹(拼音:tóng xiè)是古書提到的一種大型海蟹,主要特征是體型較大(殼寬可達一尺),且甲殼兩側橫向生有錐狀突起。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桂馥的《劄樸》,其中記載:“沂州海中有蟹,大者徑尺,殼橫有兩錐,俗呼鲖蟹。”。此外,徐珂的《清稗類鈔》也提到鲖蟹與鲖魚(即鳢魚)相關,但未詳細描述蟹的特征。
别名與特征
鲖蟹在部分文獻中被稱為“銅蟹”(copper crab),可能與其甲殼顔色或形态有關。其顯著特點是殼寬約一尺(約33厘米),橫向長有兩枚錐狀結構,推測可能指蟹螯或甲殼邊緣的棘刺。
現代關聯
目前“鲖蟹”一詞已不常用,現代生物學中未明确對應物種,可能為古代地方俗稱或已滅絕/演變的蟹類。需結合《劄樸》《清稗類鈔》等古籍進一步考證。
鲖蟹是一個漢字詞,拆分部首是魚 (魚部)和蟲 (蟲部),共包含10個筆畫。
鲖蟹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篇中。文中描述了秋天的水中遊動着大量的魚蟲,其中提到了鲖蟹這個詞。在這裡,鲖蟹指的是一種混雜在一起的水中生物。
鲖蟹也有其繁體字,寫作鮦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漢字寫作"鮦螃"。由于語言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使用的字形為"鲖蟹",讀音仍然為tóng xiè。
以下是一句使用鲖蟹的例句:水中的鲖蟹在秋天遊動,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組詞:鯉魚、蝦蟹、鲫魚、螃蟹。
近義詞:水中生物、水生動物、淡水生物。
反義詞:陸地生物、陸生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