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汝陽王 李琎 的自稱。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卷二:“ 汝陽王 璡 取 雲夢 石,甃泛春渠以蓄酒,作金銀龜魚,浮沉其中,為酌酒具,自稱 釀王 兼麴部尚書。”
“釀王”是唐代曆史人物李琎(汝陽王)的自稱,其含義與釀酒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釀王”一詞出自唐代馮贽的《雲仙雜記》卷二,記載李琎用雲夢石砌成酒渠蓄酒,并制作金銀龜魚形狀的酒具,自稱“釀王兼麴(曲)部尚書”。這一稱號既體現了他對釀酒的熱愛,也帶有戲谑自封官職的意味。
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以嗜酒聞名。他不僅釀酒技藝高超,還設計了獨特的飲酒場景(如将酒具浮于渠中),展現唐代貴族對酒文化的極緻追求。
明清詩詞中常以“釀王”代指李琎或借喻釀酒者。例如:
“釀王”并非正式官職,而是李琎個人對釀酒興趣的戲稱,反映了唐代酒文化的繁榮與貴族生活的奢靡。需注意,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
《釀王》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制造成王”。這個詞可以被拆分為兩個部首和七個筆畫。其中,“釀”字的部首是酉,表示酒;“王”字的部首是玉,表示皇位。它們的結合意味着釀造而得到王位。
《釀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釀酒》一文中的一個故事。據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太乙的人,他精通釀酒之術。有一天,他用自己的技藝制作出了一種獨特的美酒,喝過這種酒的人都能獲得王位和統治世界的權力。于是,人們将太乙稱為“釀王”。
除了簡體字的“釀王”,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釀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釀王》為例,古代人将它的寫法分為正體和草書兩種。正體字的寫法是:
釀: 酉 + 乃。
王: 玉 + 光。
而草書字則是簡化了筆畫,更加潦草。
以下是一個例句中使用了《釀王》這個詞:
他用自己精湛的釀酒技藝成功地成為了一位真正的釀王。
與《釀王》相關的組詞有:釀酒、釀造、釀酒師等。
近義詞包括:釀皇、釀帝。
反義詞則可以是一些與王位或釀造無關的詞語,如:下位、釀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