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慎獨的意思、慎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慎獨的解釋

在獨處中謹慎不苟。語出《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三國 魏 曹植 《卞太後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獨。”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陶穀使江南》:“ 熙載 使歌姬 秦蒻蘭 衣弊衣為驛卒女, 穀 見之而喜,遂犯慎獨之戒。”《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愧,屋漏不慚。”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一章:“在這種不開通、不文明的地方,身當人師的人,那敢不慎獨?”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慎獨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慎獨”的漢語詞典釋義與内涵解析

“慎獨”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修身理念,指在獨處無人監督時,仍能嚴守道德準則,保持言行謹慎、内心誠敬。其核心在于高度的道德自覺與自律,強調人前人後表裡如一。

一、字義解析

  1. “慎”:

    本義為“謹慎、小心”,引申為以恭敬态度對待自身行為(《漢語大詞典》)。在“慎獨”中強調對内心念頭的審察與約束。

  2. “獨”:

    指獨處或無人察覺的私密狀态(《古代漢語詞典》),既包括物理空間的獨處,亦涵蓋他人無法監督的心理空間。

二、經典出處與哲學内涵

  1. 儒家典籍的源頭:
    • 《禮記·中庸》首次明确提出:“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指越是隱蔽細微之處,越能體現人的真實品性,君子需在獨處時尤為謹慎。
    • 《禮記·大學》亦雲:“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強調内心真誠是外在行為的基礎。
  2. 宋明理學的深化: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強調“慎獨”是對自我意念的淨化,需在“隱微”處下功夫。王陽明則将其與“緻良知”結合,視為道德本體實踐的關鍵(《傳習錄》)。

三、現代釋義與倫理價值

《辭海》定義“慎獨”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亦謹慎不苟”(上海辭書出版社)。其現代意義包括: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中華書局, 2011.
  3. 《禮記·中庸》《禮記·大學》(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
  4.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Z].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網絡擴展解釋

“慎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強調在無人監督的獨處環境中仍能保持道德自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慎獨”指在獨處時謹慎不苟,自覺遵守道德準則。核心包含兩層含義:

  1. 行為層面:獨處時不做違背道德之事(如《中庸》所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2. 思想層面:通過自我監督達到道德内化(如《禮記》中“誠于中,形于外”)

二、詞源與出處

三、内涵解析

  1. 道德境界:儒家認為這是個人修養的最高層次
  2. 實踐要求:需做到“慎始”(初始即守規矩)和“慎終”(始終如一)
  3. 辯證關系:強調“隱”(隱蔽行為)與“顯”(外顯品德)的統一

四、典型例證

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典故最為著名:衆人争摘路旁梨解渴時,他因梨樹無主而堅持不取,體現了“非其有而取之不可”的慎獨精神。

五、現代意義

在當代社會,慎獨思想被引申為:

注:完整典故和文獻原文可通過文内标注的網頁來源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撥工不籍撤資聰敏皠皠蝶魄荻洪犯境蜂目複查負暄敷宣鲠氣公輸宮奏漢子好心豪焰衡漢盒子炮黃驢禍谪呼冤兼程并進交情巾帓克定空對空闌殚梁王苑陸離趢趢梅花落墓石畮鐘内鬨尼聃蓬荜生光憔瘁硗瘠輕纨瓊珍秋溜蛐蛇三廟森然森悚珊網獸穴唰溜溜蒜條金泰和唐銻貪青淘索沓障銅戶拖麻拽布外彙券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