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疾的意思、忿疾的詳細解釋
忿疾的解釋
忿怒憎惡。《書·君陳》:“爾無忿疾于頑。” 孔 傳:“人有頑嚚不喻,汝當訓之,無忿怒疾之。”《後漢書·黨锢傳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南史·朱異傳》:“四方餉饋,曾無推拒,故遠近莫不忿疾。”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嗚呼! 滂 ( 範滂 )生昏亂之朝,而标置自高,忿疾已甚,蓋所謂殺其軀也。” 章炳麟 《論式》:“ 楊子 為《法言》,稍有裁制,以規《論語》,然儒術已勿能拟 孟子 、 孫卿 ,而復忿疾名法。”
詞語分解
- 忿的解釋 忿 è 生氣,恨:忿恨。忿怒。忿詈(因憤怒而罵)。不忿(不服氣,不平)。氣不忿(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氣)。忿忿不平。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疾的解釋 疾 í 病,身體不舒適:疾病。目疾。殘疾。諱疾忌醫。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額。 恨:疾惡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點:“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進。疾馳。疾足先得。
網絡擴展解釋
“忿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èn j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因極度憤怒或激動而産生的心情煩躁、難以平靜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面對不公正或令人反感的事情時,情緒失控的情境。
2. 詳細解釋
- 情緒表現:包含憤怒、憎惡的雙重情感。如《尚書·君陳》中提到“爾無忿疾于頑”,孔傳注釋為“不可因他人頑固而憤怒憎惡”。
- 古今差異:現代用法更偏向“憤怒激動”,而古代文獻(如《後漢書》《南史》)中多指“忿怒憎惡”,情感強度更高。
3. 使用場景
- 典型情境:形容因受委屈、遭遇不公或他人頑固而爆發的情緒,例如:“他因長期被誤解而心生忿疾。”
- 延伸用法:可描述對某種現象或行為的強烈反感,如《南史》中“遠近莫不忿疾”。
4. 相關詞彙
- 近義詞:憤懑、憤恨、憎惡
- 反義詞:平和、寬容、淡然
5. 注意事項
- 現代使用中,“忿疾”屬于書面化表達,日常口語較少用。
- 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單純表示“憤怒”的詞彙混淆,因其隱含“憎惡”成分。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忿疾:這個詞意思是憤怒和急躁的情緒。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疒」,筆畫數為13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古代的寫法是「忿」和「疾」兩個獨立的字,分别表示憤怒和疾病。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将它們合為一個字,表示内心激烈的情緒。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着這個字的原始寫法,分别是「憤」和「疾」。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沒有特定的變化。這裡有一個例句:“他因為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感到忿疾。”忿疾有些近義詞包括憤怒、暴怒、激憤等。反義詞可以是寬容、平靜、冷靜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