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忿怒憎惡。《書·君陳》:“爾無忿疾于頑。” 孔 傳:“人有頑嚚不喻,汝當訓之,無忿怒疾之。”《後漢書·黨锢傳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南史·朱異傳》:“四方餉饋,曾無推拒,故遠近莫不忿疾。”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嗚呼! 滂 ( 範滂 )生昏亂之朝,而标置自高,忿疾已甚,蓋所謂殺其軀也。” 章炳麟 《論式》:“ 楊子 為《法言》,稍有裁制,以規《論語》,然儒術已勿能拟 孟子 、 孫卿 ,而復忿疾名法。”
忿疾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強烈不滿或憎惡而産生的憤怒情緒。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該詞:
基本釋義
“忿”指憤怒、怨恨,《說文解字》釋為“悁也”,即内心焦躁不平;“疾”表憎恨,《廣雅》注為“惡也”。二字連用強調因厭惡而激發的憤恨心理,如《尚書·君陳》載“爾無忿疾于頑”,形容對頑固不化者的強烈反感。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多用于描述對道德敗壞或社會不公的批判情緒。如《後漢書·孔融傳》中“發辭偏宕,多緻乖忤”,即暗含忿疾之情。唐宋詩詞中逐漸擴展至對個人遭遇的憤懑表達。
用法特征
作動詞時需接對象,如“忿疾小人”;作形容詞可修飾情緒狀态,如“忿疾之色”。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評論或文學批評領域。
近義辨析
與“憤懑”相比,“忿疾”更側重對外界事物的主動憎惡;與“怨怼”不同,其情感強度更高且帶有批判性,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忿疾非私怒,乃義理之正”。
文化意涵
儒家典籍中,該詞常與“克己”修養對照出現,警示過度忿疾可能偏離中庸之道。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此類情緒需通過理性認知進行疏導。
“忿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èn j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因極度憤怒或激動而産生的心情煩躁、難以平靜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面對不公正或令人反感的事情時,情緒失控的情境。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文獻。
案紀鼇戴邦頌巴山越嶺貶刺不忍不知所雲財擇滄浪天禅鐘稱王稱霸宸賞吃小竈敕旨大炮鄧家無子等威抵近射擊獨木舟發暈臯渚公牙廣長官騎谷耗龜螭過熟鶴山家父靖節急聲開張龛敵烈轟轟蠡屏魯衞之政漫戲美益求美棉袍子膩得得趴架蟠萦屏絶佥小情寵清邵清直攘袖三闾小玉三十六策,走是上計耍熊襚衣瑣鄙題本提命桐嚴嫂退涼相兼憲意諧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