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道者。謂思想、行為一緻。 唐 王建 《荊南贈别李肇著作轉韻詩》:“ 孔 門忝同轍, 潘 館幸諸甥。”
(2).比喻統一。 唐 梁肅 《受命寶賦》:“緻四海於升平,混車書以同轍。”參見“ 同軌 ”。
“同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同轍”字面由“同”(相同)和“轍”(車轍)組成,比喻意見、觀點或行為達到一緻,強調思想或行動上的統一性。例如:“雙方在合作中同轍而行,最終達成共識。”
思想、行為一緻
指人們在思想或行動上保持一緻。例如唐代王建的詩句“孔門忝同轍,潘館幸諸甥”,即以“同轍”形容思想上的契合。
比喻統一或趨同
引申為事物或制度的統一性。唐代梁肅《受命寶賦》中“混車書以同轍”,即用“同轍”象征國家在文化或制度上的統一。
“同轍”屬于較為文雅的書面用語,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其核心在于強調“一緻性”,既可指具體行為,也可指抽象的思想或制度統一。需注意與“同軌”區分,後者更側重制度或标準的統一。
同轍是指指不謀而合、想法相同或者行動一緻的意思。
同轍的拆分部首為“言”、“辛”,總共含有16個筆畫。
同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儀禮·曲禮上》中,是由于其形近“同着、同擔”的說法,表示人們共同着手一個任務,共同努力。
同轍的繁體字為「同輒」。
在古代,同轍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可能會寫成「同輒」、「同辄」等形式。
1. 他們的觀點完全同轍,所以能夠迅速地制定出解決方案。
2. 我們的行動不同轍,所以事情進展緩慢。
同轍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代表了一個概念。
1. 一緻 2. 同心同德
反轍
【别人正在浏覽】